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图 1.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使用套扎装置)。(A) 胃穹窿前壁发现一个小于 1 cm 的上皮下肿瘤。活检显示为胃底腺型腺癌。(B) 将用生理盐水稀释 5 倍的透明质酸溶液环状注射到黏膜下层。(C) 吸出病灶后,用橡皮筋形成假息肉。(D) 在橡皮筋下方放置电灼圈套器。(E) 病灶完整切除,无穿孔。组织学检查显示病灶完全切除,手术切缘阴性。(F) 用夹子闭合黏膜缺损。
图 2.
内镜下剜除术和内镜下全层切除术 (EFTR)。 (A) 内镜黏膜下层挖除术 (ESE):切除上覆黏膜后,通过解剖周围组织摘除病灶。(B) 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 (STER) 或经口内镜肿瘤切除术 (POET):建立一条短黏膜下隧道,然后解剖周围组织。经隧道切除肿瘤后,用夹子封闭入口。(C) EFTR:进行环状黏膜切口和部分黏膜下层剥离,然后进行环状肌层切口并故意穿孔。取出肿瘤后,在内镜下封闭全层缺损。M,黏膜;MP,固有肌层。
图 3.
内镜全层切除术。 (A) 胃小弯处发现一个 25 mm 腔内生长的胃肠道间质瘤 (GIST)。(B) 进行环状黏膜切开和黏膜下层剥离,然后进行肌层切开以确定肿瘤边缘。(C) 一条大的滋养血管从浆膜侧进入肌层。需要用止血钳预凝。(D) 形成全层缺损。由于小网膜附着,胃内空间保持完整,未塌陷。(E) 使用双层缝合技术和内镜手工缝合将缺损紧密缝合。首先用可吸收倒钩缝线连续缝合肌层。(F) 最后缝合黏膜层。(G) 切除病灶的黏膜表面。 (H) 浆膜侧:最终诊断为低危胃肠道间质瘤。组织学上完全切除。
图 4
腹腔镜和内镜联合手术。(A) 在胃角前壁观察到一个 4 cm 的腔内生长病灶。(B) 环周黏膜切开和部分黏膜下层剥离后,肌层穿孔。(C) 在腹腔镜下,通过特意设计的孔洞(黄色箭头)可以看到电灼内镜装置的尖端。(D) 在腹腔镜下完成环周肌层切开。(E) 在腹腔镜下牢固关闭全层缺损。病灶经腹壁取出。(F) 胃内空间保存完好,无畸形。
图 5.
根据肿瘤大小选择内镜介入治疗方案。对于小而表浅的病变,可采用内镜下切除术 (EMR) 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ESD)。对于可经口切除的小病变,可采用内镜下剜除术、内镜下全层切除术 (EFTR) 以及腹腔镜内镜联合手术 (LECS)。对于大于 3 cm 的病变,LECS 也可作为微创治疗。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SD,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E,内镜下黏膜挖除术;STER,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POET,经口内镜肿瘤切除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