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详细解释。这是一个相对罕见但很重要的疾病。
什么是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简称SMAS,是一种血管压迫性疾病。它的核心问题是十二指肠的第三部分(水平部)被夹在两条动脉之间,受到机械性压迫,导致十二指肠内容物通过受阻。
这两条动脉是:
1. 腹主动脉:在后方。
2. 肠系膜上动脉:在前方。
正常情况下,这两条动脉之间有一个夹角(称为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其中有脂肪组织和淋巴结填充,为十二指肠留出了足够的空间。但当这个夹角变窄时,就会压迫十二指肠,造成梗阻。
病因与危险因素
SMAS的根本原因是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夹角过小和/或十二指肠悬韧带过短过紧。导致这种情况的常见原因包括:
1. 严重体重减轻/消瘦: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快速或显著的体重下降会导致夹角内的脂肪垫消失,从而使夹角变窄。常见于:
神经性厌食症、恶性肿瘤、烧伤、艾滋病、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2. 解剖结构异常:
先天性肠系膜上动脉夹角过小。
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位置过高或过短。
3. 手术后:
脊柱手术(如脊柱侧弯矫正术):身体被拉伸,使夹角变紧。
胃切除术、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等腹部手术后。
4. 身体形态因素:
瘦高体型的青少年(尤其是女性),内脏脂肪较少。
5. 其他:
长期卧床。
严重外伤或烧伤后。
临床症状
症状主要由十二指肠不完全梗阻引起,通常在进食后加重:
早饱感和上腹饱胀:吃一点就感觉饱了。
恶心和反复呕吐:呕吐物中常含有胆汁(呈黄绿色),因为梗阻部位在胆总管开口之后。
上腹部或脐周疼痛:进食后疼痛加剧,可呈绞痛或胀痛。
体重减轻:因进食困难和呕吐导致,而体重减轻又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
“溢流”性呕吐:有时呕吐出大量宿食,呕吐后症状暂时缓解。
其他:可伴有嗳气、厌食等。
患者常通过改变体位来缓解症状,例如采取俯卧位、左侧卧位或膝胸卧位,因为这些姿势可以减轻肠系膜上动脉对十二指肠的压迫。
诊断
SMAS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
1. 上消化道造影:这是首选的诊断方法。患者吞下钡剂后,在X光下观察。典型的SMAS征象包括:
“笔杆样”压迹:在十二指肠第三段看到一条垂直的、光滑的压迫带。
十二指肠近端显著扩张:梗阻部位以上的十二指肠球部和降部明显增宽。
钡剂通过受阻和往返蠕动:钡剂在梗阻处来回摆动,很难通过。
体位改变可缓解:当患者转为俯卧位或左侧卧位时,可见钡剂顺利通过。
2. 腹部血管增强CT或CTA:
可以精确测量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夹角(正常值约38°-65°,SMAS患者通常小于20°-25°)。
可以测量两者之间的距离(正常值约10-28毫米,SMAS患者通常小于8毫米)。
直观显示十二指肠受压的情况。
3. 超声多普勒:可以测量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和距离,但受肠道气体和操作者经验影响较大。
4. 胃十二指肠镜检查:主要用于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梗阻(如肿瘤、溃疡)。镜下可见十二指肠扩张,但内镜可以通过受压处(说明是不完全梗阻)。
治疗
治疗目标是解除梗阻、恢复营养、打破恶性循环。
1. 非手术治疗(保守治疗)
对于急性、症状较轻或发病早期的患者,首选保守治疗。
营养支持:
少食多餐,进食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严重营养不良者,可能需要鼻饲管(将营养管直接放到梗阻远端的空肠)或全胃肠外营养(通过静脉输液补充营养),以帮助增加体重和恢复夹角内脂肪。
药物治疗:使用促胃肠动力药效果不佳,主要针对并发症,如抑酸药、止吐药。
体位疗法:进食后采取俯卧位、左侧卧位或膝胸卧位,有助于食物通过。
监测体重:目标是增加体重,恢复夹角内的脂肪垫。
2. 手术治疗
如果保守治疗无效(通常为4-6周后症状无改善)、症状严重或为慢性梗阻的患者,需要考虑手术。
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这是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手术方式。将梗阻远端的十二指肠与空肠直接吻合,让食物绕过受压部位。此术式缓解症状效果好,复发率低。
Strong’s手术:同时进行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和十二指肠悬韧带松解术。适用于韧带过紧的患者,但争议较大,因单纯韧带松解术后复发率较高。
胃空肠吻合术:现已少用,因为它不能解决十二指肠淤滞的问题,且并发症较多。
总结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是一个典型的“解剖导致功能,功能加重解剖”的恶性循环疾病。诊断的关键在于对具有典型症状(进食后呕吐胆汁、体重减轻)的患者,尤其是瘦高体型的年轻人或近期体重骤降者,保持高度警惕,并通过上消化道造影和CT进行确认。治疗上,首先尝试通过营养支持增加体重来打破恶性循环,若无效则选择外科手术(主要是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来从根本上解除梗阻。
如果您或您认识的人有类似症状,请务必及时就医,由消化科或胃肠外科医生进行专业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