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的定义 继而,1950年英国心胸外科医生Barrett发表了其经典论著,报道了1例食管溃疡疾病,系管型溃疡黏膜呈桔红色并与胃黏膜延续,认为该溃疡可能是由于食管先天性短畸形将部分贲门结构牵拉入纵隔所致,同时将其命名为BE。 3年后Allison等指出该现象系食管末端的柱状上皮化生,并沿用该名至今。目前认为BE广义指食管远端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替代的现象。 1959年,Moersch首先报道了BE与酸反流关系密切。随后20年间,大量研究认为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导致食管远端柱状上皮产生的唯一病因。但是之后不少流行病学资料发现近40%的BE患者并无GERD症状。近些年认为GERD不是BE的唯一病因,混合性反流或与BE关系更密切。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世界范围内食管癌均以鳞状细胞癌为主,腺癌较为少见。从20世纪80年代起,北美洲和欧洲的食管和食管一胃底连接处(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GEJ)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甚至食管腺癌的比例超过鳞状细胞癌。但亚洲地区的情况则不同,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并未上升。在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2000年至2010年食管腺癌的发病率甚至出现下降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后期,普通白光内镜下诊断逐渐替代了X线诊断技术,随后人们在此基础上辅以染色,即染色内镜。如亚甲蓝可使肠化生上皮呈现蓝色,卢氏碘可使鳞状上皮呈褐色,而BE上皮不着色。1994年高分辨率/放大内镜开始被应用于BE研究,可以减少遗漏可疑病灶的机会。以后陆续出现的窄带成像技术、共聚焦内镜技术、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技术等均有助于诊断。 1998年,美国胃肠病学会( 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AGA)认为只要活组织检查发现肠上皮化生柱状黏膜存在,不论长度,均可诊断为BE。而2005年英国指南认为受累长度≥3 cm才可诊断为BE。2013年英国关于BE的最新诊断标准:内镜下食管远端Z线的任何部分上移,且高于GEJ≥1 cm.活组织检查证实为柱状上皮。目前除美国外,英国和中国诊断BE均无需肠上皮化生现象存在。 至2014年,美国胃肠病学院(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ACG)、美国胃肠内镜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ASGE)和AGA提出最新的标准,建议高度异型增生者每3个月进行1次活组织检查或考虑行内镜治疗,低度异型增生者建议其进行活组织检查的时间间隔为6-12个月,而不伴异型增生的BE患者为3-5年。 英国胃肠病学会(British Society of Gastroenterology, BSG)对不伴异型增生的BE患者检测划分更细,短节段(≤3 cm)可3-5年进行1次活组织检查,长节段(>3 cm)可2-3年进行1次活组织检查。 20世纪90年代末BE的治疗开始进入内镜时代。内镜技术发展到目前包括热能技术:射频消融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热探头和激光等;非热能技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光动力疗法和冷冻疗法等。 1973年Deyhle首次报道了EMR,10年后多田正弘等将该术引入胃肠道疾病的活组织检查中,直到Parsad等将该技术开始应用于治疗方面,从此消化道内镜开始了由诊断功能向微创治疗功能的重大转变。在EMR的基础上衍生出了ESD,其更适合大面积的病灶(>2 cm)剥离,可降低术后病灶的残留率和复发率。 目前我国及日本已推广该术多年,但欧美等国尚未批准使用ESD。自1993年开始运用APC治疗BE。该技术具有不接触创面、不易穿孔等优点,短期治愈率可达80%或以上。2006年以后出现RFA现被用于治疗肉眼可见的伴有高度异型增生的BE患者。由于内镜治疗的微创、安全和高效等优点,现已替代手术切除成为治疗伴有高度异型增生和癌变BE的主力军。 作者:张军 冯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