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这是一个关于“脊柱区局部解剖”的详细、系统性的讲解。脊柱区是指脊柱及其后方、两侧软组织所构成的区域,是连接躯干和四肢的核心结构,其解剖复杂且重要。
作者将从由浅入深的层次,依次介绍脊柱区的结构。
一、 概述
境界:
上界:枕外隆凸和上项线
下界:尾骨尖
两侧界:斜方肌前缘、三角肌后缘上份、腋后线垂直向下至髂嵴
分区:
项区:顶部区域
胸背区:胸部后方区域
腰区:腰部区域
骶尾区:骶骨和尾骨后方区域
二、 层次结构(由浅入深)
第一层:皮肤与浅筋膜
皮肤:较厚,移动性小,富含毛囊和皮脂腺。
浅筋膜:致密,富含脂肪,并通过许多结缔组织纤维束与深筋膜相连。
内含结构:
皮神经:全部来自脊神经后支的皮支。
项区:枕大神经(第2颈神经后支)是重要的皮神经。
胸背区和腰区:脊神经后支的皮支呈节段性分布,在棘突两侧穿出。
骶尾区:臀中皮神经(骶神经后支)。
浅血管:动脉主要来自肋间后动脉、腰动脉等的后支。静脉与之伴行,汇入奇静脉系统或椎外静脉丛。
第二层:深筋膜
脊柱区的深筋膜又称项筋膜(项区) 和胸腰筋膜(胸背区和腰区)。
项筋膜:包裹项部肌肉。
胸腰筋膜:这是腰背部最重要的筋膜结构之一,特别发达,可分为三层:
前层:覆盖于腰方肌前面,又称腰方肌筋膜。
中层:位于竖脊肌与腰方肌之间。
后层:覆盖于竖脊肌后面,与背阔肌、下后锯肌的腱膜融合。
这三层在竖脊肌外侧缘汇合,形成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起始腱膜。胸腰筋膜对稳定腰椎、传递力量至关重要。
第三层:肌层
肌肉分为四层,是脊柱运动的主要执行者。
1. 第一层(浅层):与上肢运动相关的肌肉
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菱形肌。
这些肌肉主要连接脊柱与上肢带骨,负责肩胛骨和肱骨的运动。
2. 第二层(中层):呼吸肌
上后锯肌、下后锯肌。
分别辅助吸气和呼气。
3. 第三层(深层):脊柱固有肌(最关键的一层)
这些肌肉位于棘突与横突、肋骨之间,负责脊柱的后伸、侧屈和旋转,并维持其稳定性。
竖脊肌:最强大的脊柱伸肌,纵列于脊柱两侧的沟内,从骶骨到枕骨。可分为外侧的髂肋肌、中间的最长肌和内侧的棘肌。
横突棘肌:位于竖脊肌深面,纤维从横突走向上方的棘突。包括半棘肌、多裂肌和回旋肌。对脊柱的精细控制和稳定性尤为重要。
4. 第四层(最深层):椎枕肌和短节段肌
枕下肌群:位于项区上部,包括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和头下斜肌。负责头部的精细运动,其间有重要的椎动脉和枕下神经穿过。
棘间肌、横突间肌:连接相邻棘突和横突的小肌肉,负责节段间的微动。
第四层:深部血管与神经
1. 动脉:
枕动脉(来自颈外动脉):主要供应项区。
颈浅动脉、肩胛背动脉:供应项背区。
椎动脉:最重要的动脉之一,穿行于上6位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供应大脑后部、脊髓和脑干。
肋间后动脉和腰动脉的后支:呈节段性供应胸背区和腰区的深层结构及脊髓。
2. 静脉:
形成复杂的椎静脉丛,分布于椎管内、外,与颅腔、盆腔的静脉相通,是上下腔静脉系统以外的又一重要静脉循环通路。
3. 神经:
全部是脊神经后支:呈明显的节段性分布。
脊神经后支自椎间孔处由脊神经分出后,绕上关节突外侧向后行,穿经骨纤维孔(位于横突间肌与关节突之间)至背部,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支配背部深层肌肉和皮肤。
重要神经:
枕下神经(第1颈神经后支):支配枕下肌群。
枕大神经(第2颈神经后支):感觉支,支配枕部皮肤。
第3枕神经(第3颈神经后支):支配项区上部皮肤。
三、 脊柱椎管及其内容物
这是脊柱区的核心结构。
(一) 椎管壁的构成
由各椎骨的椎孔及其间的连接结构(椎间盘、黄韧带等)连成的一个骨性纤维性管道。
前壁:椎体后面、椎间盘后缘、后纵韧带。
后壁:椎弓板、黄韧带。
侧壁:椎弓根、椎间孔。
(二) 椎管内容物
包含脊髓、脊神经根、被膜、血管和脂肪组织。
1. 脊髓被膜(由外向内):
硬脊膜:厚而坚韧的纤维膜,与椎管内壁之间的间隙称硬膜外隙。
蛛网膜:薄而透明的薄膜,与软脊膜之间的间隙称蛛网膜下隙,内含脑脊液。
软脊膜:紧贴于脊髓表面。
2. 间隙:
硬膜外隙:
位置:位于椎管骨膜与硬脊膜之间。
内容:富含脂肪组织、淋巴管、椎内静脉丛和脊神经根。此隙呈负压。
临床意义:是硬膜外麻醉的注射部位。药物在此处阻滞脊神经根。
蛛网膜下隙:
位置:位于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
内容:充满脑脊液,脊髓和马尾神经悬浮其中。
临床意义:是腰椎穿刺的部位,通常在L3-L4或L4-L5间隙进行,以抽取脑脊液或注射药物(腰麻)。
3. 脊髓和脊神经根:
脊髓:通常终止于成人L1椎体下缘或L2椎体上部。
终丝:脊髓末端向下延伸的结缔组织细丝,止于尾骨背面。
马尾:在L1椎体水平以下,腰、骶、尾部的脊神经根在椎管内垂直下行,围绕在终丝周围,形似马尾,故称马尾神经。腰椎穿刺就是在此处进行,以避免损伤脊髓。
四、 临床联系要点
1. 腰椎穿刺与麻醉:
定位:常选L3-L4或L4-L5间隙,因为脊髓已终止,不会损伤。
层次:皮肤 → 浅筋膜 → 深筋膜 → 棘上韧带 → 棘间韧带 → 黄韧带 → 硬膜外隙 → 硬脊膜 → 蛛网膜 → 蛛网膜下隙。
2. 椎间盘突出:
多发生在L4-L5和L5-S1节段。
由于后纵韧带在椎管前壁中部强韧,两侧薄弱,髓核常向后外侧突出,压迫相应的脊神经根,引起放射性疼痛(坐骨神经痛)。
3. 脊柱骨折与脊髓损伤:
脊柱骨折脱位可压迫或损伤脊髓,导致截瘫或四肢瘫。
不同节段损伤症状不同(如颈椎损伤影响上肢,胸腰椎损伤影响躯干和下肢)。
4. 腰背痛:
大部分非特异性腰背痛与深层肌肉(如多裂肌)、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劳损、小关节紊乱或胸腰筋膜紧张有关。
总结
脊柱区的解剖是一个精密的层次系统:
浅层:皮肤、筋膜、浅层肌肉(连接上肢)。
中层:强大的脊柱固有肌(竖脊肌等),负责运动。
深层:椎骨、关节、韧带构成椎管。
核心:椎管内的脊髓、神经根和被膜,受骨性结构保护。
理解这一区域的解剖,对于诊断和治疗脊柱相关疾病、进行神经阻滞和手术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