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要点:
研究人员检验了Nurses'健康研究及医疗专业随访研究的受试者人群低位结肠内镜检查(1988至2008,两年一次更新)与结直肠癌发生率(至2010年6月)及结直肠癌死亡率(至2012年6月)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共有88902名受试者完成了长达22年的随访。研究人员共发现有1815例偶发性结直肠癌,其中474例死于结直肠癌。息肉切除术后、乙状结直肠镜检呈阴性、结肠镜检呈阴性后使用内镜较不使用内镜的结直肠癌多变量危害比分别为0.57、0.60和0.44。结肠镜检阴性与近端结肠癌发生率下降相关。乙状结肠镜检查或结肠镜检查后死于结直肠癌的多变量危害比分别为0.59和0.32。结肠镜检后发现近端结肠癌死亡率下降,而乙状结肠镜检无此影响。与此前未进行任何结肠镜检或结肠镜检不少于5年后诊断为结直肠癌的患者相比,结肠镜检后5年内即诊断为结直肠癌的患者更可能出现CpG岛甲基化现象(CpG Island Methylator Phenotype,CIMP)及及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 研究由此得出结论:结肠镜检及乙状结肠镜检与远端结直肠癌发生率下降相关;结肠镜检与近端结肠癌发生率的适度下降相关。结肠镜检及乙状结肠镜检筛查与结直肠癌死亡率下降相关;而仅结肠镜检与近端结肠癌死亡率的下降相关。与从未接受结肠镜检或结肠镜检超过5年后诊断为结直肠癌的患者相比,结肠镜检后5年内诊断为结直肠癌的患者更易出现CIMP和微卫星不稳定性。 研究背景: 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可屈性乙状结肠镜窥视可减少结直肠癌发生率和相关死亡率,而对近端结肠癌的有效性则不明显。虽然还未出现有效的来自结肠镜检筛查的随机对照试验的参考数据,结肠镜检已被广泛应用于基于人口的筛查中,而病例对照研究则显示其与结直肠癌发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相关。 然而,使用可屈性乙状结肠镜窥视减少近端结肠癌发生率和相关死亡率的有效性,以及检查的最适间隔时间还不确定。此外,有相当比例的人群在接受结肠镜检后不久即被诊断为结直肠癌,其中的原因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阐释。 此类癌症可能是由检查遗漏的病变或新生物的快速发展所致,或与特异的分子学特征相关。为解决上述问题,研究者进行了此项前瞻性研究,对两项大型美国队列人群展开低位胃肠内镜检查与结直肠癌发生率长期风险之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并进行了长达22年的随访。研究者同时综合检验了肿瘤亚组的分子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