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医院内科吕晓飞等报道了一例左氧氟沙星致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的21岁女性患者,文章于2014年6月发表在药物不良反应杂志上。 文章报道,患者因发热伴腹泻半日,于2013年4月15日入院。当日患者晨起后无任何诱因出现发热、腹泻症状,无腹痛,自测体温为38.4℃,腹泻3次,均为黄色稀便,不含黏液脓血,无里急后重感。患者既往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无慢性疾病史及重大疾病史,有链霉素过敏史。 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8.8℃,脉搏92次/nun,呼吸18次/rmn,血压120/76 mmHg(1 mmHg =0. 133 kPa)。全身检查除脐周腹部压痛(+)外,无异常发现。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WBC)9.52×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7.84×109/L,淋巴细胞计数1.01×109/L,中性粒细胞0.82,淋巴细胞0.10,红细胞计数(RBC)3.96×1012/L,血小板计数(PLT)182×109/L;C反应蛋白14.0 mg/L;钾3.8 mmol/L,钠141mmol/L,氯105 mmol/L,钙2.4 mmol/L。粪常规示黄色稀便,镜检未见异常。心电图:窦性心律,心率6次/rmn。结合患者症状、体征殁辅助检查结果,诊断为“急性胃肠炎”。 入院后给予左氧氟沙星0.4 9,1次/d静脉滴注,5qo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维生素C 2.0 g+维生素B6 0.2 9,1次/d静脉滴注。 入院第3天,患者在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过程中,突然感觉心慌、胸闷、头晕。当时体格检查:血压110/70 mmHg,心率40次/rmn,心音低钝,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节律不齐。急查心电图,示心率39次/rmn,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及室性逸搏。 立即停止滴注左氧氟沙星,26 min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转为I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率58 - 66次/mm。给予辅酶Qio胶囊30 mg、肌苷片0.2 9、曲美他嗪20 mg口服,均3次/d;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维生素C 2.0 9静脉滴注,1次/d。1周后患者发热、腹泻、心慌等症状消失,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示I度房室传导阻湍,于4月25日出院。 本例为年轻女性,无“心脏病”史。人院时电解质、心肌酶、心电图等检查均正常。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后出现心前区不适、心慌等症状,心电图证实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和室性逸搏,停药并对症治疗后逐渐恢复,提示房室传导阻滞与左氧氟沙星有一定因果关系。 左氧氟沙星属于第3代喹诺酮类药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抗菌作用强,广泛应用于各类敏感细菌所致感染性疾病。关于该药所致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如静脉炎、急性心肌缺血、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心悸、严重高血压等均已见报道。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Medscape,尚未见该药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报道,但有同类药物如加替沙星致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偶发室性早搏的报道。左氧氟沙星引起房室传导阻滞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该药具有阻滞心肌细胞膜某些离子通道的作用,以及氟喹诺酮类药物与二价金属阳离子Mg2+形成螯合物可诱导或部分参与此类药物的神经毒性或心脏毒性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