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医学流行病学家Susan N. Hocevar博士,应Medscape邀请,在CDC专家短评系列节目中,针对近期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发布的一项供体器官移植引起微孢子虫病的研究进行探讨。 Susan N. Hocevar博士指出,临床应重视器官移植安全性问题,尽可能降低潜在致命性的感染风险、加强病原体筛查,提高对移植供体微孢子虫病的认识。现将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微孢子虫病是一种新近被临床逐渐认识的移植相关性疾病,其感染病原体微孢子虫属于真菌,引起的症状因感染部位而异,如消瘦、腹泻、头痛、嗜睡、乏力、神志不清甚至全身弥漫性致命感染。 该病常见于HIV感染者,最近也有在其他免疫抑制个体发病的报道。Hocevar提示,如果移植后器官接受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而常规筛查病原体并无异常时,应警惕供体相关性微孢子虫病。 由于目前美国还没有正式的监测体系,用来及时发现供体器官携带的病原体感染性疾病,所以临床上主要依据经验丰富的医生,向公共卫生当局上报罕见的移植患者感染病例。 据估计,如今美国每年有1%的器官移植中潜在携带来自供体的疾病,不论是感染性疾病还是恶性肿瘤疾病。 然而,有研究认为该数据很有可能还被低估了,因为临床上仅仅会上报那些临床意识到的疾病,可能多少会有遗漏。其中,可通过供体器官传染的病原体涉及面广泛,如寄生虫、细菌、真菌和病毒。 新发及罕见感染如阿米巴(一种非寄生变形虫)、狂犬病病毒、淋巴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和粪类圆线虫等;较为常见的病原体如结核分枝杆菌、西尼罗河病毒及丙型肝炎病毒等。 在这群微孢子虫病病例中,器官捐赠者并无疾病征象,而接受者在移植术后短期开始发病。其中的关键之处在于能够意识到感染可能来自器官供体。 Hocevar再次强调,移植有关内外科医生应对器官接受者出现的罕见感染引起足够重视,因为这些感染可能与未知器官排斥反应引起的发热相混淆。 但无论患者所表现的症状如何,发现器官接受者出现上述感染性疾病应快速上报,提醒其他医生关注,尤其是对另外即将接受同一供体其他器官的患者发出预警。此外,对已接受移植的患者关键在于及时发现、早诊断并给予有效治疗,可提高这些患者生存机会。 CDC将继续加强与移植医疗机构和临床医生密切协作,以及时发现移植有关的传染性疾病,尽可能降低如微孢子虫病这样的潜在致命性感染的传播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