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就有研究者在随机研究中对钼靶筛查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大约在10年之前,由WHO针对钼靶筛查所进行的一项回顾中指出,钼靶筛查能降低由乳腺癌所造成的死亡率(约为25%)。然而,一些原创研究中所应用到的评估方法受到了诟病,来自于Cochrane的一篇报道认为很多研究中得到的钼靶筛查对死亡率改善的结果是无效的。 现代化疗和辅助化疗的出现改善了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情况,治疗上所取得的进步使得一些研究者开始质疑通过钼靶筛查进行早期检测的必要性。 因此,研究员们对研究进行了更新,但是进行新的随机研究并不现实,对筛查的评估需要一系列精确的信息,如比较乳腺癌确诊的时间、诊断的精确性以及长期随访所得到的死亡率结果。有很多观察性研究评估了钼靶筛查和乳腺癌死亡率之间的联系,但是这些研究的结果互不一致,涵盖的结论包括无效至改善乳腺癌相关的死亡率等一系列结论。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分析了在1986年至2009年,挪威所有年龄范围介于50至79岁的女性受试者,在此期间,挪威的钼靶筛查项目逐渐开展(1995年至2005年)。研究者比较了接受筛查的女性罹患乳腺癌之后的死亡率和没有接受筛查的女性罹患乳腺癌之后的死亡率。 目的在于评价在公共筛查项目中,应用受试者个体筛查史信息的现代钼靶筛查对乳腺癌死亡率预测的有效性。本研究由来自于挪威科技大学公共卫生系的Fekjær等设计,研究结果发表在BMJ 6月的在线期刊上。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所纳入的受试者是在1986年至2009年接受随访的挪威女性。在那个时间段内(1995-2005),逐渐实施了一项全国钼靶筛查项目,对年龄范围在50岁至69岁的女性受试者,每2年邀请她们进行一次筛查。 研究者将受邀残疾筛查的女性受试者和没有参加筛查的女性受试者进行比较,采用多元Poisson回归分析来估计乳腺癌死亡率的比值比,在首次邀请筛查时,确诊为乳腺癌的女性和没有确诊为乳腺癌的女性之间存在明显区别,前者没有额外的筛查效果,而后者有潜在的筛查效果。 研究者在进一步的随访过程中对受试者的死因进行分析,从而分析出最常见的死因。在2009年,研究者在挪威观察到了死亡率的降低(无论是全部死因还是乳腺癌特异性死因),基于上述信息,研究者使用了CISNET Stanford同步模型进行估计,即在位于年龄段50-69岁的女性中,需要邀请多少名女性参加到每2年一次的钼靶筛查项目中,才能预防出现由乳腺癌导致的死亡事件的发生。 在1986年至2009年期间,作者在进行了15193034人年的观察后得出,在进入到筛查项目后才被诊断为乳腺癌的女性受试者中,有1175例由乳腺癌导致的死亡事件,而在确诊前没有进入到筛查项目的女性受试者中,有8996例由乳腺癌导致的死亡事件。 在就年龄、出生队列、居住的国家和由乳腺癌导致的死亡事件的国家间趋势进行了调整之后,死亡率的比值比(受邀进入到钼靶筛查项目)为0.72。即为了预防一例由乳腺癌所导致的死亡事件,需要邀请368例女性进入钼靶筛查项目。 本研究结果指出,进行钼靶筛查可以降低由乳腺癌所造成的死亡率(约为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