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为结肠癌后有规律地服用阿司匹林与更佳的临床转归相关。试验证据显示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 2 (PTGS2) (又称环氧合酶2),进而下调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信号活性。美国马塞诸州总医院胃肠病研究部Chan博士等研究者假设对于PIK3CA (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盐3-激酶,催化亚基alpha多肽缩多氨酸基因)突变型癌症患者与PIK3CA基因野生型癌症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对生存率和预后的效应不同,并展开了相关研究。他们的研究证实了所提出的假设。此项分子病毒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预示着结直肠癌组织PIK3CA突变或可作为阿司匹林辅助治疗的预测分子标志物。相关论文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 NEJM 2012年10月26日在线版上。 研究人员从 Nurses健康研究和健康专业随访研究中获得了964例直肠癌或结肠癌患者的数据,包括诊断后服用阿司匹林以及PIK3CA突变状态存在与否的数据。研究人员采用 Cox 比例风险模型计算死亡的多变量风险比。研究人员检查了肿瘤标志物,包括 PTGS2,促磷酸化AKT,KRAS, BRAF,微卫星不稳定性,CpG岛甲基化表型,以及长散布核苷酸元件1等。 结果显示,对于突变型-PIK3CA 结直肠癌患者,诊断后有规律地使用阿司匹林与更优越的结直肠癌特异性生存率(癌症相关死亡的多变量风险比, 0.18; 95%置信区间 [CI], 0.06 至 0.61; 时序检查 P<0.001 )和总生存率(任意原因死亡的多变量风险比,0.54; 95% CI, 0.31 to 0.94; 时序检查 P=0.01)相关。作为对照,研究人员发现,野生型 PIK3CA患者人群中,诊断后有规律地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与结直肠癌特异性生存期(多变量风险比, 0.96; 95% CI, 0.69 to 1.32; 时序检查 P=0.76;阿司匹林与PIK3CA变异体的相互作用 P=0.009)或总生存期(多变量风险比, 0.94; 95% CI, 0.75 to 1.17; 时序检查 P=0.96;相互作用 P=0.07 )无关。 研究人员由此得出结论,PIK3CA突变型结直肠癌患者诊断后有规律地服用阿司匹林与更长的生存期相关,但PIK3CA基因野生型患者则无此效应。这项分子病毒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预示着结直肠癌组织PIK3CA突变或可作为阿司匹林辅助治疗的预测分子标志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