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我国肝癌发病率占全世界的54%。肝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肝移植、血管介入疗法、局部消融、放疗、化疗、生物及免疫治疗、分子靶向药物、中医中药等。局部消融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创伤小,在临床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其中,射频消融(radiolrequencyabMon,RFA)与微波消融(microwavecoagulation therapy,MCT)被认为是小肝癌的根治性治疗手段之一。尽管按照适应证,局部消融是目前临床的主导方向,但超适应证范围局部消融治疗肝癌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对后者所取得的临床效果及其引发的问题亦不容忽视。 一、局部消融治疗超适应证范围肝癌的原因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涉及内科、外科、介入、放疗、中医和医学影像等诸多学科,规范化诊疗方案需要多学科医师共同研究制订。2010年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亚太肝病研究学会(APASL)分别推出了最新临床指南或共识。我国也制订了《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的专家共识》。局部消融治疗作为肝癌重要治疗手段,主要适应证为:单个肿瘤直径5.0cm以下、直径3.0cm以下不超过3个病灶、无血管或胆管侵犯、无远处转移的早期患者。根据适应证进行局部消融,对提高肝癌治疗疗效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尽管严格按照适应证局部消融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但肝癌临床治疗中超适应证范围局部消融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具体情况比较复杂,合理及不合理治疗行为均存在。其原因:(1)医师对疾病的认识及对临床证据或经验的把握。肝癌由于合并乙型肝炎等基础疾病、肿瘤性质及部位特点、患者的状态和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差异较大。医师的判断、评估、制定的方案可能有很大差异。(2)肝癌转移潜能源于原发瘤,而与肿瘤大小及数目无关。因此,从理论上可以认为,如果消融彻底,大肝癌及多发癌一样可以获得如同小肝癌的治疗效果。(3)患者对治疗的要求与期待。许多治疗措施在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同时可能伴有诸多不良反应,并给患者及家庭造成巨大的心理及经济负担。因此,患者及亲属的选择理应得到医师的重视。局部消融术安全有效、创伤小,容易得到患方的认同。(4)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是制订规范化治疗方案的保障,这一团队应包括肿瘤外科、肿瘤内科、肝病内科、影像诊断科、放射治疗科以及介入治疗科的医师。综合治疗使得局部消融有可能与其他疗法结合,从而突破以往适应证范围。当然,许多医疗单位学科不全或不均衡,当外科及介入化疗栓塞队伍薄弱时,可能导致单纯依赖消融、过分扩大指征的现象。 二、超适应证范围局部消融的疗效及安全性 迄今,很少有关于超适应证范围局部消融的疗效及安全性报道,因此,对之进行评估,尤其将之与适应证范围内局部消融进行对比,是非常困难的。在以往一些关于局部消融的报道中,有一些病例属于超适应证范围。Lendoni等观察206例早期肝癌(平均直径2.8cm)的RFA疗效,无死亡发生,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2%,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7%、67%和41%。Tateishi等报道664例、1000例次RFA治疗2140肝癌结节(平均直径2.6cm),并发症发生率4‰无RFA操作相关死亡,1、3、5年生存率为95%、78%和54%。上述两项研究中虽有超出适应证范围病例,但未做单独统计。陈敏华等对256例接受RFA肝癌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2.4‰,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67%和41%;在他们的观察中,肝癌直径平均为3.8cm,最大接近8.0cm。 针对大肝癌、多发肝癌及邻近危险区域肝癌等局部消融时,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明显增加。一项来自意大利的多中心研究统计RFA术后病死率、主要及轻度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3%、2.2%和5%。另有对827例患者进行RFA治疗后,病死率、主要及轻度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1%、3.1%和6.3%。Mu]ier等对82篇报道肝癌患者接受局部消融治疗安全性的论文进行了荟萃分析,共3670例,总病死率为0.5%,并发症发生率为8.9%。上述报道中主要的常见并发症为腹腔出血、胆道损伤、肺部并发症、肠道损伤、腹水感染、肝功能衰竭等。发生并发症的病例大多属于肿瘤处于危险区域,即靠近肝包膜、膈顶、心脏、胆囊、胃肠、肾脏等特殊位置。而上述位置属于局部消融治疗的相对禁忌证。我们对45例邻近胃肠、胆囊、膈肌、心脏、肾脏等危险区域肝癌患者行MCT治疗,术后8周肿瘤完全坏死38例(84.44%),35例术前AFP阳性患者中23例转阴(65.71%),与非危险区域肝癌局部消融治疗的疗效无明显差异;1例邻近膈顶肝癌患者术后出现血胸,10例近胆囊肝癌患者术后出现轻至中度上腹痛,24例邻近膈肌肝癌患者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均出现上腹部及右肩疼痛,虽然无操作相关死亡发生,但井发症发生率较高。 三、提高疗效及安全陛的方法 最新制订的《肝癌局部消融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指出:不能手术切除的直径>5.0cm的单发肿瘤,或最大直径>3.0cm的多发肿瘤,局部消融可作为姑息性治疗或联合治疗的一部分。目前,提高超适应证范围局部消融的疗效及安全性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局部消融联合手术切除:对于多发于不同叶段的肝癌患者,手术切除主要肿瘤,术中对于其余较小肿瘤进行局部消融。该方法尤其适合大肝癌伴发多个卫星子灶的治疗,扩大了肝癌探察的指征,为根治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2)局部消融联合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经皮穿刺瘤内无水乙醇注射术(percutanoousethanol injection,PEI)等:Veltri等对46例不可切除肝癌患者进行TACE联合RFA治疗,共51个病灶,治疗后1、2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达到89.7%及67.1%。而回顾性分析TACE联合RFA治疗的114例,结果显示全部患者1、2、3、4、5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0.4%、82.6%、73.2%、63.5%、49.1%。肿瘤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7.1%、64.6%、54.6%、46.8%、36.4%,有满意的疗效。Yamakado等比较了RFA联合TACE与外科手术切除的效果,小肝癌患者1、3、5年生存率相似(98%、94%、75%与97%、93%、81%);而对20例大肝癌行RFA联合TACE,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62%和41%。局部消融联合TACE的合理性在于:TACE栓塞肿瘤血管,减少血液流动,降低“热沉降效应”影响;局部消融后TACE可以进一步杀灭残存或潜在的肿瘤组织或细胞。一项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了RFA联合PEI(66例)与单纯RFA治疗(67例)直径≤7.0cm肝癌的疗效,结果显示联合组和RFA组1、2、3、4、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2.4%、86.1%、70.1%、60.1%、60.1%和86.6%、65.7%、55.4%、46.3%、41.0%,两组均取得较好疗效,但联合组疗效优于RFA组。分层分析显示,联合治疗存在优势:局部消融前PEI损毁肿瘤血管,减少血流,提高局部消融疗效;局部消融后PEI,注入的乙醇可以弥散到多次消融漏空部位(主要针对大肝癌)或不能有效治疗部位(肿瘤靠近胆管、大血管等)。从而提高肿瘤完全灭活率,减少复发。(3)局部消融对于>5。0cm大肝癌难以完全灭活;为获得较大灭活范围,采用多点叠加、盐水促消融、热敏感化疗药物脂粒、暂时阻断肿瘤血供等方法。(4)用人工胸水、人工腹水创造必要的空间使隔顶(紧邻肺脏)及其他危险区域的肿瘤通过经皮局部消融术获得治疗。(5)局部消融联合全身治疗,包括干扰素、索拉非尼及其他分子靶向药物等。 四、需要研究的问题 综上所述,超适应证范围局部消融治疗肝癌是目前较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临床实践中也确实取得一定的疗效,使部分患者受益。另一方面,超适应证范围局部消融疗效又有其局限性,且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不宜任意扩大化,因此亟待规范。关于该方面的研究,今后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1)如何规范超适应证范围局部消融治疗? (2)局部消融最常用的是RFA与MCT,此二者在适应证范围内局部消融时疗效近似,但在针对大肝癌或危险区域肝癌等超适应证范围时可能有差异,如何选择?(3)超声、CT以及磁共振等影像技术在引导局部消融时分别有哪些优缺点?如何选择?(4)在个体化综合治疗中,局部消融如何发挥最大效能? (5)能否寻找到更好的消融方式来替代RFA与MC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