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范可尼综合征 例1 患者男,63岁,因腰痛、双下肢乏力5个月于2012年7月来我院就诊。HBV血清学标志物阳性7年,2007年被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予拉米夫定(LAM,100 mg/d)抗病毒治疗,2009年因YMDD变异改为LAM联合阿德福韦酯(ADV,10 mg/d)治疗。2011年8月血清肌酐(Cr)轻度升高,尿蛋白(+)。5个月前出现腰部疼痛,双下肢乏力,呈逐渐加重。 入院时体格检查:慢性肝病面容,巩膜无黄染,无肝掌,蜘蛛痣(+)。腹部平软,肝脾肋缘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上肢肌力正常,双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HBV血清学标志物:HBsAg(+),HBeAg(+),抗-HBc(+);HBV DNA载量低于检测值下限;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 54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26 U/L,谷酰转肽酶(GGT) 62 U/L,碱性磷酸酶(ALP)367 U/L,其余指标正常;肾功能:血Cr 137.8μmol/L;电解质:P- 0.5 mmol/L,K+ 3.4mmoL/L,Cl- 110.6 mmol/L,其余正常。空腹血糖正常。甲状旁腺激素:1 pmol/L(1.3~9.3pmol/L)。血25-羟维生素D3正常。血气分析pH 7.285,剩余碱 -8 mmol/L;内生肌酐清55.3 mL/min;血清乳酸正常。血κ轻链、λ轻链正常。 尿常规:蛋白质(+++),葡萄糖(+++) pH 5.5;尿凝溶蛋白阴性。尿κ轻链535 mg/I (正常值≤18.5 mg/IJ);尿λ轻链300 mg/L(正常值≤50mg/L)。尿蛋白0.82 g/24 h;尿钠192 mmol/24h;尿磷9.5 mmol/24 h(0.96~1.44 mmol/24 h);尿钙4.96 mmol/24 h(2.08~2.6 mmol/24 h)。尿视黄醇结合蛋白/Cr 0.28mg/mmol(0~0.1 mg/mmol);尿酰胺葡萄糖苷酶Cr 3.49 U/mmol (0-2.98U/mmol);尿132微球蛋白/Cr 0.3mg/mmol (0~0.08 mg/mmol);尿转铁蛋白/Cr 1.79mg/mmol(0.01~0.27 mg/mmol);尿微量白蛋白/Cr14.16 mg/mmol(0-2.5 mg/mmo]);尿α1微球蛋白169.4 mg/rL(0-10 mg/L)。ECT影像学示全身多部位骨质代谢活跃。骨髓穿刺:骨髓像增生减低。 超声骨密度仪检测骨密度提示:骨质疏松。颈椎核磁共振:颈椎C3-4,4-5,6-7椎间盘突出,C5-6椎盘膨出,颈椎退行性变,椎间盘变形。双膝关节核磁共振:双侧胫骨上段及股骨下段异常信号影,双膝关节退行性变伴关节少量积液。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继发性范可尼综合征,骨质疏松症,慢性肾功能衰竭。予停用LAM及ADV,改口服恩替卡韦(ETV),0.5 mg/d,并口服活性钙。患者腰痛逐步减轻,下肢乏力改善,1个月后可自由活动,肌力恢复正常。 2012年9月复查:血P一0.71 mmol/L,血K+、血Cl一及血气分析正常;尿蛋白(+);肝功能:ALP 362 U/L,其余指标正常;肾功能:血Cr 133.1μmol/L。以后定期随访,最近一次随访时间为2013年3月,患者未再腰痛,无乏力,活动正常。甲状旁腺激素:2pmol/L;肝功能:ALP 405U/L,其余指标正常;肾功能:血Cr 135.3μmol/L;电解质:P一0.76 mmol/L,其余正常。尿常规:蛋白质(+)。 例2 患者女,51岁,因全身疼痛2年于2013年3月就诊。患者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10余年,2007年被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服ADV(10 mg/d)抗病毒治疗,先后2次行肝动脉插管化疗术(TACE)。2010年11月发现血ALP轻度升高,血Cr轻度升高,血磷轻度降低,尿蛋白(+)。201 1年7月开始出现全身疼痛,并逐渐加重,不能自行翻身,行走困难,尿蛋白(++),尿葡萄糖(+++),尿红细胞(+),2012年7月考虑肝癌骨转移可能,骨质疏松症,予降钙素及活性钙治疗一周,但因短期疗效不明显未能继续治疗,患者全身疼痛日益加重。人院查体:痛苦貌,慢性肝病面容,蜘蛛痣(+)。腹部平软,肝脾肋缘下未及。肋骨及棘突多处不定点压痛,脊柱叩痛(+)。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HBV血清学标志物:HBsAg(+),抗-HBe(+),抗-HBc(+),HBV DNA载量低于检测值下限,甲胎蛋白(AFP)正常。肝功能:ALP 188 U/L,其余正常;肾功能:血Cr 98μmol/L,血尿酸(UA) 77μmol/L;电解质:P一0.33 mmol/L,K+ 3.47 mmol/L,Cl-109.1 mmol/L,其余正常;空腹血糖正常。甲状旁腺激素正常。血气分析:pH 7.292,剩余碱-7.8 mmol/L,其余正常。尿常规:蛋白质(++),葡萄糖(++),红细胞(+);尿微量白蛋白> 0.15 g/L。HLAB-27基因:阴性。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抗"O"均正常。抗环瓜氨酸肽抗体IgG正常。骨ECT:全身多部位骨质代谢活跃。上腹部CT:肝硬化,肝内未见异常强化灶。 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术后,继发性范可尼综合征。予停用ADV,改服ETV 0.5mg/d抗病毒治疗,1周后疼痛明显减轻。2013年4月全身疼痛消失,肝功能:ALP 236 U/L,其余正常;肾功能:Cr 86.1μmol/L,尿酸89 μmol/L;电解质:P一0.87 mmol/L,CI一107 mmol/L;血气分析正常。尿常规正常。患者继续服用ETV。2013年7月随访,患者无任何不适,血电解质正常,肝功能:ALP 258U/L;肾功能:Cr 90.3μmol/L,其余指标正常;尿常规正常。 讨论 继发性范可尼综合征是由药物、毒物等各种因素致。肾近曲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葡萄糖、碳酸氢根、磷酸盐、尿酸、钾、钠及部分氨基酸自尿中大量丢失,临床可表现为肾性葡萄糖尿、肾性有机酸尿、肾小管性蛋白尿、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尿电解质丢失等,从而导致低磷血症、低钙血症、低钾血症、骨质疏松等。近年来因药物导致范可尼综合征在国内外可见报道,包括利福平、ADV、替诺福韦、异环磷酰胺等。 ADV能有效抑制HBV复制,且对LAM耐药株有效,是一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核苷(酸)类药物。有文献报道该药可引起肾小管功能受损,出现低磷性骨软化症、高碱性磷酸酶、肌无力改变和肌酸激酶升高等。以往的研究证实,ADV的肾毒性有时间和剂量相关性。Gara等报道42例服用ADV平均7.4年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其中15%出现肾小管功能损害,出现肾小管功能损害的时间平均在用药后49个月(22-94个月),且年龄较大者更易出现。另一项包括687例CHB患者的研究发现:ADV治疗1,3和5年的累积肾损害发生率分别为2.6%,14.8%和34.7%,早期表现为肾小管功能障碍,后期出现。hill,球滤过率下降,年龄是发生肾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田敬华等对643例曾服用ADV的CHB患者血Cr及血磷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ADV导致的肾损害多为轻度无症状的血磷异常和肌酐异常,仅有4.1%的患者须减少剂量或改变治疗方案,且减少剂量或改变治疗方案后血磷和Cr均恢复正常。目前认为ADV的肾损害可能与人肾脏近曲小管的阴离子转运蛋白-1 (HOAT-1)对ADV的亲和力较强,导致药物在近曲小管细胞内浓聚,以及ADV对线粒体的毒性有关。病因治疗是范可尼综合征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停用ADV后,临床表现均得到改善或消失,肾性糖尿、蛋白尿也随之好转。 本文两例患者均有乙型肝炎肝硬化基础疾病,年龄均大于45岁,ADV治疗前肾功能、尿常规正常,服用ADV 2~3年后出现明显疼痛,疼痛部位不定,包括腰部、胸背部、下肢等,一例肌力明显下降、实验室检查发现尿蛋白、尿糖、尿磷增加,空腹血糖正常,血磷降低,血钾降低,肾功能异常,骨ECT提示多部位骨质代谢活跃,严重者血pH下降、代谢性酸中毒,提示出现肾小管功能障碍,临床考虑范可尼综合征停用ADV后全身疼痛消失,复查相关指标明显好转,提示由药物所致者及时停药后恢复良好,与既往报道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本报告中病例二因既往有原发性肝癌病史,首次因疼痛就诊时临床考虑"肝癌骨转移可能,骨质疏松症"而未能及时正确治疗,以后结合病史及实验室资料临床诊断范可尼综合征,予停用ADV后,症状即迅速改善,随访期间病情稳定。 因此,对长期服用ADV的患者,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患者,除常规监测肾功能外,尚须注意血磷及尿常规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肾脏损害,如出现全身不固定疼痛伴肾功能异常、尿蛋白、肾性糖尿等,须进一步检查排除继发性范可尼综合征可能。一旦临床诊断为范可尼综合征,须立即停用ADV,可使肾脏损害得到逆转。对于乙型肝炎相关性终末期肝病患者,在关注其原有疾病的同时,临床医师须结合病史、体检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全面分析,避免漏诊和误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