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间断缝合”是外科手术中最基础、最常用的一种缝合技术。它的核心特点是每一针缝合线都独立打结,各针之间互不连接。
基本训练:66.间断缝合
核心特点
1. 独立成针: 缝合时,缝针和缝线穿过切口两侧的组织一次,形成一个“U”形或“8”字形环(取决于缝合方式),然后立即打结并剪断缝线。
2. 独立打结: 每一针缝合完成后都会单独打结并剪线。因此,切口上会看到多个独立的线结。
3. 互不影响: 每一针都是独立的操作单元。如果其中一针松脱或断裂,通常不会影响到其他针的缝合效果(除非张力非常大)。
优点
1. 张力控制精确: 每针可以独立调整松紧度,特别适用于张力较大或组织强度不均匀的切口部位(如筋膜、肌腱、关节部位皮肤)。可以精确地分散张力。
2. 减少对组织血运的影响: 通过独立调整每针松紧度,可以避免因连续缝合过紧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坏死。
3. 降低感染风险: 如果伤口某处发生感染或积液,只需拆除感染区域附近的几针即可引流,不需要像连续缝合那样拆除整条缝线,降低了整个伤口裂开的风险。
4. 易于调整对合: 在缝合过程中可以更灵活地调整切口边缘的对合情况(如外翻、内翻)。
5. 操作相对简单直观: 是最基础、易于掌握的缝合技术。
缺点
1. 耗时较长: 每一针都需要独立进针、打结、剪线,相比连续缝合耗时明显增加。
2. 耗材较多: 每针都需要使用一段缝线(包括用于打结的部分),线头多,总耗线量通常大于连续缝合。
3. 异物存留较多: 每个线结都是一个异物点,在组织内留下的异物总量相对较多。
4. 可能影响美观(皮肤): 在皮肤缝合时,多个线结可能比连续缝合的一个线结更显眼(虽然拆线后差异不大)。
主要适应症
1. 皮肤缝合: 尤其是张力较大的部位、活动部位(如关节附近)或需要精确对合的部位(如面部)。
2. 筋膜缝合: 需要承受较大张力,间断缝合是金标准(如腹壁切口、阑尾切口)。
3. 肌腱缝合: 需要非常牢固且能承受张力的缝合方式。
4. 血管缝合: 需要精确对合内膜,间断缝合可以更好地控制。
5. 神经外膜缝合: 需要精确对合。
6. 感染风险较高的伤口或污染伤口: 便于局部拆线引流。
7. 组织脆弱或血运不佳的部位: 避免连续缝合带来的环扎缺血风险。
常见的间断缝合类型
*单纯间断缝合: 最基础的形式,每针垂直于切口进针出针,形成简单的“U”形环。最常用于皮肤、皮下组织、筋膜等。
*垂直褥式缝合: 每针包含两个进出针点(在切口同侧较远、对侧较近),形成“U”形环,但进出针方向与切口垂直。提供更强的抗张力和外翻作用,常用于皮肤松弛部位(如阴囊)或需要良好外翻的部位。
*水平褥式缝合: 每针包含两个进出针点(在切口同侧平行),缝线走向与切口平行。提供强大的抗张力和外翻作用,但可能影响血运更多,常用于筋膜、肌腱或张力极大的皮肤切口。
*8字形缝合: 缝针连续穿过切口两侧组织两次,形成交叉的“8”字形,然后打结。比单纯间断缝合更牢固,常用于筋膜、腱膜或需要额外加固的部位(如结扎血管蒂)。
操作要点
1. 进针角度: 通常垂直进针和出针。
2. 边距: 针距切口边缘的距离。根据组织类型和张力决定(皮肤通常0.5-1cm)。
3. 深度: 应包含足够的皮下组织,避免仅在表皮缝合(易割裂)。
4. 针距: 两针之间的距离。根据组织张力、愈合能力决定(皮肤通常0.5-1.5cm)。张力大、愈合能力差(如老年人)需更密。
5. 打结: 线结打在切口一侧(通常非功能侧或非美观侧),避免直接压在切口上。松紧度以刚好对合切口边缘、无间隙且不造成组织缺血为度(皮肤缝合时应有轻微的组织隆起)。
6. 剪线: 线头保留适当长度以便拆线(皮肤通常留0.5-1cm)。
注意事项
*打结牢靠: 确保每个结都是方结或外科结,不易松脱。
*避免过紧: 过紧的缝合会切割组织或导致缺血坏死。
*对合良好: 切口边缘应平整对合,无内翻或过度外翻(特定要求外翻的部位除外)。
*减少组织损伤: 轻柔操作,避免反复穿刺或过度钳夹组织。
*选择合适的缝针缝线: 根据缝合的组织类型(如皮肤、筋膜、血管)选择合适大小、型号的缝针和缝线材质(可吸收/不可吸收)及型号(粗细)。
总结来说,间断缝合因其操作独立可控、张力调节精确、便于局部处理(如拆线)等优点,是外科手术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缝合技术,尤其适用于需要承受张力、对合要求高或感染风险较大的伤口和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