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名66岁女性,曾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子宫切除术及肛门切除术,八年前因膀胱癌接受回肠导管尿流改道术。她的合并症包括II型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由于PSH进行性增大,引起不适并影响造口器械功能,她被转诊至普外科会诊。体格检查: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腹部柔软,无压痛。可见一个较大且可复位的PSH(图1)。
图1. 造口旁疝。
腹盆腔CT扫描证实一个9厘米的PSH开口,内含小肠袢(图2)。
图2. 腹盆腔CT轴向成像显示造口旁疝。
箭头 1:疝囊,箭头 2:疝口
鉴于疝气的大小和症状,建议手术修复。患者采用 Sugarbaker 技术,使用生物补片(无菌、无细胞 I 型胶原基质,源自猪皮)进行疝修补。患者行中线再次剖腹手术,切除原有瘢痕。行粘连松解术,松解回肠导管上的网膜和肠管粘连。分离疝口,并用亚甲蓝进行完整性检查,确认无渗漏。使用简易分离式长效可吸收合成单丝缝线缝合疝缺损,并在缺损处放置扁平聚丙烯补片,并用大头钉固定(图 3)。
图 3. 聚丙烯补片覆盖缺损。
采用 Sugarbaker 技术在造口周围放置生物网片,并用长效可吸收合成单丝缝线将其固定在右侧腹壁上。生物网片置于聚丙烯网片上,作为保护屏障,以减少肠道粘连相关并发症(图 4)。
图 4. 采用 Sugarbaker 技术放置生物网片。
左侧网片固定增强了腱膜闭合。将抽吸引流管置于腱膜下间隙,通过旁正中切口将其引流出体外。用长效可吸收合成单丝缝线缝合腱膜平面,并用不可吸收缝线和钉子缝合皮肤。
术后过程顺利,患者于术后第 4 天出院,引流管已留置。术后一周,患者症状消失,腹痛消失,回肠导管功能正常。手术伤口完好,两周后拔除引流管。术后六个月随访,患者症状消失,无复发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