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用单针/双针带线【出售】-->外科训练模块总目录
0.5、1、2、3.5、5mm仿生血管仿生体 - 胸腹一体式腹腔镜模拟训练器
仿气腹/半球形腹腔镜模拟训练器
[单端多孔折叠]腹腔镜模拟训练器
「训练教具器械汇总」管理员微信/QQ12087382[问题反馈]
开启左侧

[病历讨论] 应力性骨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26 00: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应力性骨折是由疲劳引起的骨折,其原因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复出现应力。 应力性骨折不是由单一的严重冲击引起的,而是由反复的次最大载荷(例如奔跑或跳跃)引起的累积创伤所造成的。[1] 由于这种机制,应力性骨折是运操作常见的过度使用伤害。[2]

应力性骨折可描述为骨头中非常小的条子或裂缝; [3]并且有时被称为“发际线骨折”。 应力性骨折最常出现在负重骨骼中,例如胫骨(小腿骨),后跗骨和舟骨(足骨)。 股骨,骨盆和骶骨骨折较少见。[4]

应力性骨折 of the second.jpg
第二根跖骨的应力性骨折[在哪里?]

内容
1 体征和症状
2 原因
3 诊断
4 预防
5 治疗
6 预后
7 流行病学
8 其他动物
8.1 恐龙
9 参考

体征和症状
应力性骨折通常是在运动迅速增加后才发现的。 它们最常见的表现为负重并随着运动而增加。 疼痛通常会随着休息而减轻,但可能会持续出现,并伴有更严重的骨骼损伤。[1] 通常在骨头上或附近存在局部压痛的区域,并且该区域普遍肿胀。 敲击或触诊可能会重现症状。[4] 胫骨前应力性骨折在胫骨前嵴引起局灶性压痛,而后内侧应力性骨折在胫骨后边界处可压痛。[1]

原因
骨骼一直在不断尝试自身重塑和修复,特别是在对骨骼施加过大压力的运动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如果在骨骼上施加了足够的压力以耗尽骨骼的重塑能力,则骨骼上可能会出现弱化的部位-应力性骨折。骨折不会突然出现。它是由反复的创伤引起的,这些创伤都不足以引起突然的断裂,但是当加在一起时,会使成骨细胞重塑,从而使骨骼重塑。

久坐不动的人通常会突然进行剧烈运动(他们的骨头不习惯这项工作),而经常在久坐的人中发生应力性骨折。在完成高强度,高冲击力的训练(例如跑步或跳跃运动)的运操作中,也可能发生这种应力。在长距离行军的士兵中,应力性骨折也很常见。

肌肉疲劳也可以在应力性骨折的发生中起作用。在跑步者中,每个步幅通常会在腿的各个位置施加较大的力。每次震动(快速加速和能量传递)都必须吸收。肌肉和骨骼充当避震器。但是,长距离跑步后,通常是小腿的肌肉会疲劳,并失去吸收震动的能力。由于骨头现在承受更大的应力,因此增加了骨折的风险。

以前的应力性骨折已被确定为危险因素。[5]

诊断
X射线通常不会显示出新的应力性骨折的迹象,但可以在疼痛发作大约三周后开始重建骨骼时使用[1]。 CT扫描,MRI或三相骨扫描可能对早期诊断更为有效。[6]

MRI似乎是最准确的诊断测试。[7]

预防
改变训练的生物力学和训练时间表可以减少应力性骨折的发生。[8]已经发现矫形鞋垫可以降低新兵的应力性骨折的发生率,但尚不清楚该矫形鞋垫是否可以推算到普通人群或运操作身上。[9]另一方面,一些运操作认为,鞋的缓冲实际上会通过减少身体的自然减震作用而引起更大的压力,从而增加跑步受伤的频率。[10]在锻炼过程中,对骨骼施加更大压力的锻炼可能会帮助增加每日钙(2,000 mg)和维生素D(800 IU)的摄入量,具体取决于个人。[8]

治疗
对于低风险的应力性骨折,休息是最好的管理选择。[8]恢复时间的长短取决于骨折的位置和严重程度以及人体的愈合反应而变化很大。完全休息和镫形物的腿支撑或步行靴通常使用四到八周,尽管十二周或更长时间的休息对于更严重的应力性骨折并不罕见。[8]在这段时间之后,只要不引起疼痛,活动就可以逐渐恢复。虽然骨头在日常活动中可能感觉已经愈合并且没有受到伤害,但是在感觉受伤之后很多个月都可能发生骨骼重塑的过程。骨折的发生率仍然是重大风险。[11]跑步或运动等对骨骼施加额外压力的活动应仅逐渐恢复。康复通常包括肌肉力量训练,以帮助消散传递到骨骼的力量。[8]

对于严重的应力性骨折(请参阅“预后”),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才能正确治愈。该过程可能涉及固定骨折部位,并且修复可能需要长达六个月的时间。

预后
胫骨前应力性骨折可能预后特别差,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在射线照相成像中,这些应力性骨折被称为“可怕的黑线”。与其他应力性骨折相比,胫骨前部骨折更容易进展为胫骨完全骨折并移位。[1]如果不加以治疗,股骨上颈应力性骨折可发展成为具有骨折性坏死的完全骨折,也应通过手术治疗。[12]第五the骨的近端干骺端骨折(脚外侧边缘的中部)也因骨骼愈合不良而臭名昭著。[12]这些应力性骨折愈合缓慢,有明显的骨折风险。[11]

流行病学
在美国,运操作和新兵中的应力性骨折的年发生率在5%到30%之间,具体取决于体育运动和其他危险因素。[13]妇女和高度活跃的个人也处于较高的风险中。由于年龄相关的骨密度降低(BMD),发病率也可能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儿童可能还处于危险之中,因为他们的骨骼尚未达到完全的密度和强度。女运操作三联征还可能使妇女处于危险之中,因为饮食失调和骨质疏松症会严重破坏骨骼。[14]

其他动物
恐龙

Allosaurus fragilis was found to have the most 应力性骨折s of any dinosaur .jpg
在2001年的一项研究中,脆弱的异特龙被发现具有所有恐龙中最多的应力性骨折。
在2001年,布鲁斯·罗斯柴尔德(Bruce Rothschild)和其他古生物学家发表了一项研究,检查了兽脚亚目恐龙中的应力性骨折的证据,并分析了这种伤害对重建其行为的影响。由于应力性骨折是由于重复发生的事件,因此它们很可能是由正常行为的表达而不是偶然的创伤引起的。研究人员特别注意手受伤的证据,因为恐龙的后脚在奔跑或迁移时更容易受到伤害。同时,手部受伤更可能是由于挣扎的猎物造成的。可以通过在面向动物前方的骨头杆上寻找凸起来识别恐龙骨骼中的应力性骨折。当进行X射线检查时,这些凸起通常会显示出清晰的空间线,其中X射线射线很难穿过骨骼。罗斯柴尔德(Rothschild)和其他研究人员指出,肉眼通常无法看到在X射线下看到的“衰减区域”。[15]

研究人员称兽脚类指趾骨是应力性骨折的“病理学”,这意味着它们在诊断上具有“特征性和明确性”。罗斯柴尔德和其他研究人员检查并排除了其他种类的伤害和疾病,因为它们是他们在恐龙骨骼上发现的病变的原因。应力性骨折留下的病变可与骨髓炎毫无区别,因为在应力性骨折病变中缺乏骨破坏。由于缺乏硬化性周长,它们可与良性骨肿瘤(如类骨性骨瘤)区分开。在应力性骨折候选者中,没有遇到由恶性骨肿瘤引起的那种内部骨结构的紊乱。在标本中也没有发现代谢异常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证据。[15]

在检查了多种恐龙的骨骼之后,研究人员指出,异特龙在手和脚骨骼的轴上凸起的数量明显多于霸王龙Albertosaurus或鸵鸟恐龙Ornithomimus和Archaeornithomimus。沿异特龙脚趾骨长度观察到的大多数应力性骨折都被限制在最接近后脚的末端,但分布在所有三个主要数字上,以“统计上无法区分”的数字表示。由于在兽脚架运行时,第三个跖骨的下端会先与地面接触,因此承受的应力最大,因此最容易遭受应力性骨折。在所检查的化石中没有这种偏倚,表明应力性骨折的起源是来自奔跑以外的其他来源。作者得出结论,这些骨折发生在与猎物互动的过程中。他们认为,这种兽脚类动物试图用脚抓住挣扎中的猎物可能会造成这种伤害。应力性骨折的存在为以捕食为基础的活动非常活跃提供了证据,而不是清除饮食。[15]

参考
Essentials of musculoskeletal care. Sarwark, John F. Rosemont, Ill.: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2010. ISBN 9780892035793. OCLC 706805938.
Behrens, Steve; Deren, Matson; Fadale, Monchik (March–April 2013). "应力性骨折s of the Pelvis and Legs in Athletes". Sports Health: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5 (2): 165–174. doi:10.1177/1941738112467423. PMC 3658382. PMID 24427386.
"应力性骨折s - MayoClinic.com". Retrieved 2007-12-23.
Martinez, John. "应力性骨折s". Medscape. Retrieved 2014-05-20.
Kelsey JL, Bachrach LK, Procter-Gray E, et al. (2007). "Risk factors for 应力性骨折 among young female cross-country runners". Med Sci Sports Exerc. 39 (9): 1457–63. doi:10.1249/mss.0b013e318074e54b. PMID 17805074.
Pelletier-Galarneau M, Martineau P, Gaudreault M, Pham X (2015). "Review of running injuries of the foot and ankle: clinical 介绍 and SPECT-CT imaging patterns". Am J Nucl Med Mol Imaging. 5 (4): 305–16. PMC 4529586. PMID 26269770.
Wright, AA; Hegedus, EJ; Lenchik, L; Kuhn, KJ; Santiago, L; Smoliga, JM (January 2016). "Diagnostic Accuracy of Various Imaging Modalities for Suspected Lower Extremity 应力性骨折s: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Evidence-Based Recommenda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运动医学. 44 (1): 255–63. doi:10.1177/0363546515574066. PMID 25805712.
Patel, Deepak S.; Roth, Matt; Kapil, Neha (2011-01-01). "应力性骨折s: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83 (1): 39–46. ISSN 0002-838X. PMID 21888126.
Snyder, Rebecca A.; DeAngelis, Joseph P.; Koester, Michael C.; Spindler, Kurt P.; Dunn, Warren R. (2009). "Does Shoe Insole Modification Prevent 应力性骨折s? A Systematic Review". HSS Journal. 5 (2): 92–98. doi:10.1007/s11420-009-9114-y. ISSN 1556-3316. PMC 2744752. PMID 19506967.
Tara Parker-Pope (June 6, 2006). "Is Barefoot Better? Some Athletes Say Running Shoeless Benefits Body and Sol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Delee, Jesse C.; Evans, J. Pat; Julian, Jerry (1983-09-01). "应力性骨折 of the fifth 跖骨".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运动医学. 11 (5): 349–353. doi:10.1177/036354658301100513. ISSN 0363-5465. PMID 6638251.
Kaeding, Christopher C; Yu, James R; Wright, Rick; Amendola, Annunziato; Spindler, Kurt P (2005). "Management and Return to Play of 应力性骨折s". Clinic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15 (6): 442–447. doi:10.1097/01.jsm.0000188207.62608.35.
"eMedicine – 应力性骨折 : Article by Jonathan C Reeser, MD, PhD". Retrieved 2007-12-23.
Nattiv, Aurelia; Loucks, Anne B.; Manore, Melinda M.; Sanborn, Charlotte F.; Sundgot-Borgen, Jorunn; Warren, Michelle P.; American College of 运动医学 (October 2007). "American College of 运动医学 position stand. The 女运动员三联征".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39 (10): 1867–1882. doi:10.1249/mss.0b013e318149f111. ISSN 0195-9131. PMID 17909417.
Rothschild, B., Tanke, D. H., and Ford, T. L., 2001, Theropod 应力性骨折s and tendon avulsions as a clue to activity: In: Mesozoic Vertebrate Life, edited by Tanke, D. H., and Carpenter, K.,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 331-33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丁香叶与你快乐分享

微信公众号

管理员微信

服务时间:8:30-21:30

站长微信/QQ

← 微信/微信群

← QQ

Copyright © 2013-2024 丁香叶 Powered by dxye.com  手机版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