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用单针/双针带线【出售】-->外科训练模块总目录
0.5、1、2、3.5、5mm仿生血管仿生体 - 胸腹一体式腹腔镜模拟训练器
仿气腹/半球形腹腔镜模拟训练器
[单端多孔折叠]腹腔镜模拟训练器
「训练教具器械汇总」管理员微信/QQ12087382[问题反馈]
开启左侧

[病历讨论] 锁骨上动脉穿支皮瓣在烧伤后颈部重建中的应用:临床经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7 0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摘要
颈部前颈部挛缩对塑料和重建外科医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颈部可以通过各种手术技术进行重建,包括嵌合皮瓣,增压皮瓣,预扩张皮瓣,“超薄皮瓣”和穿支皮瓣。锁骨上皮瓣易于采集而无需游离组织转移。它提供了一个相对较大的皮瓣,用于颈部表面重修,组织非常类似于颈部。 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20名患有烧伤后颈部挛缩的患者接受20例单侧锁骨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 19名患者出现烧伤后颈部挛缩(9例Іc型,10例Пc型),而只有一例患者颈部烧伤后有肉芽组织。作者从右侧采集了15个皮瓣,从左侧收获了5个皮瓣。重建缺损的大小范围为23x10至14x6,皮瓣大小从25/11到16 / 7cm不等。随访时间为27-2个月(平均12.3)。 19个皮瓣存活良好(95%存活率):由于蒂上的医源性广泛解剖,仅有一个皮瓣丢失。 5例显示远端浅表性表皮松解,2例显示2 cm完全远端坏死。所有患者均保守治疗。作者的结果与其他文献结果一致,证实了这种皮瓣的功效和丰富的血管分布。在所有远端部分坏死的病例中,皮瓣为23厘米或更大。作者建议不要立即采集长度超过22厘米的锁骨上皮瓣,并在收获前扩张皮瓣。扩张锁骨上皮瓣会增加其表面积并降低供体部位的发病率。

关键词:锁骨上皮瓣,烧伤后颈部挛缩,带锁锁骨上穿支皮瓣,筋膜皮瓣

介绍
前颈部是一个非常难以重建的区域,因为颈部将头部与身体连接,具有多向和复杂的运动性。因此,颈部挛缩后颈部挛缩和颈部肿瘤后缺陷对塑料和重建外科医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颈前路挛缩的特征在于颈部运动范围的限制,尤其是伸展。由此类扭曲引起的身体和美学异常可导致极度抑郁.1此外,颈部软组织肿瘤患者需要可靠的局部,无区域或无皮瓣来重建形式和功能.2这些患者的颈部可以重建各种手术技术,包括嵌合皮瓣,3 增压皮瓣,4 预扩张皮瓣,5 “超薄皮瓣”6和穿孔皮瓣. 7

在可用的不同选择中,锁骨上皮瓣是优秀的,因为它在颜色,厚度和质地上与受体区域相似,并且操作技术简单。

在过去的十年中,这种皮瓣已被广泛使用和讨论。 8 已经进行了支持它的解剖学研究.9已经开发了预扩张皮瓣10和双叶皮瓣11。此外,收集了基于前锁骨上动脉穿支皮瓣的新亚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2009年,Vinh等人。据报道,在一项专门用于治疗颈部挛缩的锁骨上皮瓣的大型系列研究中存活率很高。因此,带蒂或岛状锁骨上筋膜皮瓣可提供薄而柔韧,血管良好的组织,在皮肤颜色和质地,是替代颈部重建中外部皮肤损失的理想选择

在目前的研究中,作者的目的是展示作者使用锁骨上皮瓣进行颈部重建的临床经验,并确定允许恢复颈部功能和美学外观的最大尺寸。

患者和方法
这项研究于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在曼苏拉大学整形外科进行。该研究涉及20名患有烧伤后颈部挛缩的患者(13名女性和7名男性),并且他们进行了20次单侧重建。锁骨上动脉皮瓣。平均年龄为25.5岁(范围48-16岁)。 19例患者出现烧伤后颈部挛缩(9例Іc型,10例Пc型),而颈部仅有1例烧伤后肉芽组织。作者从右侧收获了15个皮瓣,从左侧收获了5个皮瓣。重建缺损的大小范围为23x10至14x6,皮瓣的大小从25/11到16 / 7cm不等。随访期为27-2个月(平均12.3)(表一)。

t1.jpg
表一
患者的人口统计数据
在该研究中考虑了以下绝对和相对排除标准。绝对标准:患者不适合手术,烧伤供体部位,先前的颈部封堵术或先前的颈部照射。相关标准:吸烟者应该在手术前至少一个月戒烟,糖尿病患者应该在手术前控制好糖尿病。

操作程序

借助于三角窝中的手持多普勒信号在手术前检测穿支,下方锁骨接骨,前胸锁乳突肌边缘,要求患者将头部推向对侧,最后通过外颈静脉。后面(图1,2a,3a)。根据受体部位缺损的大小确定皮瓣尺寸。根据皮瓣设计的类型标出皮瓣形状,即,如果皮瓣设计成带蒂皮瓣,则将皮瓣标记为矩形。边界是后斜方肌的边界,下方锁骨的下边缘,侧面的中三角肌位置和穿支的近端皮肤作为内侧边界(图1)。

1.jpg
图1
锁骨上动脉的解剖学研究示意图,它是颈横动脉的一个分支,是锁骨上筋膜皮瓣的主要血管供应。蒂主要位于胸锁乳突肌背侧边缘,颈外静脉和锁骨中间三分之间的三角形中。
如果皮瓣被设计成岛状皮瓣,则根据包含动脉或不包含动脉的脂肪蒂,在肩部上标出一个梭形形状。那些没有筋膜蒂的患者有一个梭形标记,在穿孔部位的内侧延伸。

手术技术

患者仰卧位,在供体肩部下方使用硅胶枕头进行适当的暴露。将整个上肢在患者旁边的小桌子上外展至90度。所有患者均进行全身麻醉。麻醉师特别考虑插管。如果由于严重的颈部挛缩导致气管插管困难,麻醉师会使用喉罩,纤维喉镜和气管切开术。颈部和整个手臂和手用牛定碘碘溶液灭菌。

在皮瓣的远端部分开始皮肤切口,到达筋膜下平面。使用电烙术将瓣的解剖从远端到近端朝向蒂进行。另外,放置缝合线以使筋膜和真皮保持在一起(图2c)。

2.jpg
图2
20岁女性患者颈部烧伤后肉芽组织。 (a)皮瓣设计。在烧焦的颈旁边完整的穿支; (b)术前标记从右肩采集的皮瓣; (c)完全采集皮瓣后; (d)术后4周,显示愈合皮瓣和移植物。患者能够完全伸展她的颈部
一旦作者在蒂附近,作者切换到钝性解剖以避免损伤穿支。在确定蒂后,切开近端皮肤岛,使岛状皮瓣有足够的旋转空间。进入瓣状岛的蒂的长度,血管直径和位置是关于可以转移的组织体积的限制因素。在蒂皮瓣中,皮肤被切除,留下一个小的狗耳形组织部分,稍后可以在单独的,简单的二次手术中分开。皮瓣内的动脉信号在术中得到确认。在一些情况下进行透射照射以追踪皮瓣中的动脉的过程。在某些情况下,远端被修剪,特别是在大瓣中,以确保远端血管分布。在烧伤后挛缩的情况下,切除整个瘢痕,获得最大延伸,然后非常小心地进行止血。在皮瓣插入阶段,皮瓣向内侧旋转(图3c)。在皮瓣插入后,将伤口分成两层;用吸收性缝线(聚乳酸2/0)固定皮下,皮肤用不可吸收的缝合线(聚丙烯4/0)固定。皮瓣插入后供体部位闭合。通常需要在前部和后部进行广泛的破坏。通常,蒂上方的部分主要容易闭合。在主要关闭的供体部位使用抽吸引流管。

3.jpg
图3
18岁女性患者在烧伤后颈部挛缩时出现IIc级。 (a)右肩上锁骨上皮瓣的术前标记; (b)在筋膜下平面完成皮瓣采集后,切除由采集的皮瓣引导的瘢痕组织; (c)缺损中的皮瓣插入; (d)术后7天,皮瓣和移植物完全存活于肩部; (e)术后3个月,伴有轻度肥厚边缘。注意切除前左侧的狗耳; (f)狗耳切除后三天。
任何宽度超过8厘米的皮瓣都可能难以闭合,肩部的皮肤移植必须毫不犹豫地进行。在闭合的伤口上使用固体条带,并且整个肢体用绉纱绷带松散地包裹。

术后

所有患者头部半屈曲以防止严重伸展或屈曲,并防止蒂在康复室中严重伸展或扭结。患者继续接受IV第3代头孢菌素治疗7-10天。手术后监测皮瓣:第一天每4小时一次,接下来几天每12小时一次,评估温度,颜色,毛细血管再充盈,针刺试验,坚硬度,可能的血肿,引流,患者的一般情况,位置和气道。 48小时后除去排水管。患者术后10至14天出院,并定期随访。

对患者进行全程活动,延迟并发症,美观和患者满意度。平均随访期为9.8个月(范围20-2个月)。

二级程序

二级程序包括在后续行动中为获得最大结果而进行的简单程序。 Z-成形在两个病例中进行,在皮瓣的边缘形成一个小的挛缩带。手术很简单,病例第二天就出院了。两例患者用带蒂皮瓣切除狗耳。这是在手术后3个月进行的,当皮瓣血管建立时。这也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程序,患者第二天出院。有趣的是,其余的带蒂病例在愈合过程中不需要对其翻身狗耳进行任何修正。

结果
该研究对20名患者,13名女性和7名男性进行,平均年龄为25.5岁(16-48岁)。 19例患有烧伤后颈部挛缩(9例Іc级,10例Пc级),而仅1例因颈部深度烧伤引起烧伤后肉芽组织。所有病例均采用锁骨上动脉瓣重建。作者从右侧采集了15个皮瓣,从左侧采集了5个皮瓣。作者使用部分厚度皮肤移植物进行供体部位闭合14例,主要闭合6例。作者根据切除瘢痕组织后的预期缺陷采集各种长度的皮瓣。皮瓣长度范围从最小16厘米到最大25厘米。平均长度为21.7厘米,标准偏差为2.52(表II)。

t2.jpg
表二
患者的人口统计数据
收获的皮瓣宽度范围从最小7厘米到最大11厘米。平均宽度为9.7cm,标准偏差为1.17(表II)。

在作者的研究中,收获的皮瓣具有相对大的表面积,从最小值144到最大值275,平均值为211.6cm 2,标准偏差为42.2(表II)。

6例(30%)关闭,主要不需要皮肤移植,14例(70%)关闭部分皮肤厚度。

出现以下并发症:血肿2例(10%),部分远端坏死7例(浅表性表皮松解5例[25%] + 2例全层坏死[10%]),1例完全皮瓣坏死(5例) %)和2例伤口破裂。至于供体部位并发症,移植物边缘周围的肥厚性瘢痕发生在6例中

讨论
患有烧伤后颈部瘢痕挛缩的患者通常表现出对颈部运动和相关畸形的严重限制,例如肩部僵硬,代偿性脊柱后凸姿势,下唇瘢痕睑外翻和唾液流涎的不完全口腔闭塞。因此,与其他身体相比,烧伤后颈部区域的瘢痕挛缩和畸形对于重建外科医生来说是一个独特的问题。

用于颈部重建的局部皮瓣从胸部,背部或颈部 - 肱骨区域采集。胸部可以提供重建外科医生胸肌肌皮瓣或三角肌皮瓣。背部可以提供斜方肌筋膜皮瓣

颈部 - 肱骨区域提供随机图案皮瓣,150年前由Mütterand描述,后来由Zovickian描述.18该区域还提供基于斜方肌的肌皮瓣。如Aranmolate和Attah所述,它们或者基于枕动脉或颈横动脉的深部和浅表分支。

多年来已经进行了各种研究:Hyakusoku和Gao建议用于颈部瘢痕挛缩重建的超薄皮瓣。这些研究发现,肩部皮肤非常可靠,可用于颈部重建和表面重修.20

Lee和Hwang评估了颈 - 肱骨区域的皮肤厚度。他们的结论是,三角肌上半部的锁骨上窝及邻近皮肤的皮肤皮肤更薄(男性为958.6μm,女性为558.8μm)。

在进一步研究该区域的血管分布,特别是甲状腺 - 颈干的分支后,出现了一个来自颈 - 肱骨区域的新筋膜皮瓣。它被命名为锁骨上皮瓣,最初由Lamberty和Cormack描述.22

1997年,Pallua等[23]对皮瓣进行了评估,结果良好,可靠。这些结果鼓励其他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如Vinh等。 al.24 DiBendetto等人以及他自己.26,27他们的结果在存活率和最小并发症方面非常可靠。

此后,锁骨上动脉瓣被认为是颈部重建手术的重要发展。如Pallua和Noah的修改所描述的那样,以带蒂或岛状采集皮瓣,旋转高达180度. 28

2007年,Laredo等人29通过将皮瓣分成两个叶片进一步修改它:一个用于释放小挛缩,另一个用于关闭供体部位。

由于许多优点,锁骨上皮瓣被认为是局部颈部重建皮瓣的“主力”,即快速收获技术,关于颈部皮肤的纹理和颜色的紧密匹配,非常宽的旋转弧和相对长的蒂(如果设计为一个岛状翻盖,几乎所有的翻盖表面区域都可以安置在相对较大的缺陷中。此外,它的枢轴点恰好与颈部相邻,与其他局部皮瓣(如三角肌或斜方肌皮瓣)不同,可以更好地利用整个皮瓣表面区域。在关于游离组织转移的程序之后,它具有更简单的监视。它的肩部捐献部位可以很好地隐藏起来。另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单阶段皮瓣闭合,不同于三角肌皮瓣,它在3周后进行第二阶段的分割。这一阶段程序加上上述优点,使其成为近年来值得重建的程序。

在作者的研究中,皮瓣长度范围从最小16厘米到最大25厘米,平均为21.7厘米。该结果与Loghmani等人的结果非常相似。他们的临床系列是34例烧伤后颈部挛缩的患者。最大长度为24厘米,最小长度为16厘米,平均为21.2厘米.31 2012年,Balackrishnan和Sivarajan进行了16例锁骨上皮瓣修复颈部挛缩。它们的平均皮瓣长度为22.7厘米。不同之处在于采集皮瓣高达33厘米甚至35厘米而没有并发症。 32

作者更赞同Vinh等人。他们在2009年表示立即采集长度超过22厘米的皮瓣会使皮瓣的远端血管分布受到质疑。他报告说,如果需要收获更长的皮瓣,他会建议增压皮瓣或皮瓣预扩张.13作者认为作者研究中7例远端皮瓣坏死归因于动脉供血不足。在所有情况下,皮瓣均为23厘米或更长。

任何其他局部皮瓣都无法做到这一点。例如,在2014年,Chan和Chan33进行了一项关于三角肌瓣的研究。平均皮瓣长度为16.3厘米:此外,其在第二和第三肋间穿孔器对面的胸部的枢轴点较低。因此,相对较远的穿支部位使得在旋转弧中消耗的翼片的大部分。因此,这种皮瓣不能用于颈部表面重修。所有这些使得三角肌皮瓣已被用于颈部重建多年,在长度或宽度方面与锁骨上皮瓣无法比拟。

在目前的研究中,最小宽度为7厘米,最大宽度为11厘米,平均宽度为9.7。这与Loghmani等人的研究中的平均宽度10.1厘米相吻合。 Vinh等。报告了类似的结果,最大宽度为11厘米

另一方面,Balakrishnan和Sivarajan报告了更宽范围的皮瓣宽度,高达27厘米,平均宽度为21.8厘米。他们认为其原因是在皮瓣中募集颈外静脉和中锁骨上神经.32皮瓣宽度对于通过颈部表面重修皮瓣修复功能和美学外观极为重要。换句话说,除了游离瓣之外,例如,一个游离的前外侧大腿皮瓣,只有这种宽度的锁骨上皮瓣可用作局部表面重修皮瓣。这是由于其合理的宽度用于完全填充颈部缺陷,即旋转弧中没有任何部分消耗,因为其枢轴点恰好与颈部相邻

据认为,颈外静脉允许更充分的引流,并且中锁骨上神经募集阻止直接交感神经切除术引起肾上腺素能过敏。尽管作者的所有皮瓣都是感觉并且被作者的患者描述为对供体肩部的参考感觉,但作者认为皮瓣中包含的神经不是采集这些较大皮瓣的原因。

本研究的生存率为95%(19例)。只有一个皮瓣完全丢失了。 Vinh等。报告相似率为98%,其中103例患者中只有2例有皮瓣坏死.13 Balakrishnan和Sivarajan报告100%存活率,32而Loghmani等。报道存活率为96.9%.32作者的总皮瓣坏死病例是一名45岁的女性。原因是动脉功能不全,术后随访中检测到皮瓣全部缺血。作者认为这种不足是医源性的,因为穿孔器周围的广泛解剖可能导致动脉损伤或严重痉挛。这就是Sadu等人的观点。在他们的研究中解释说,确认当皮瓣在没有张力的情况下很好地固定在缺损处时,建议在蒂周围留下一层软组织.34

因此,作为一个黄金法则,一旦你用收获的皮瓣舒适地到达缺陷,停止任何进一步的解剖。作者报道7例(35%)显示部分远端坏死,或者是浅表性表皮松解,5例(25%),或者远端2厘米的全层坏死最多,2例(10%)。作者所有的病例都在手术后保守治疗。两例后来在伤口边缘显示出挛缩带,并伴有次要意图愈合。他们只是简单地用Z-成形进行管理。 Vinh等[13]报道3.9%远端浅表性坏死,而Loghmani等[31]和Balakrishnan和Sivarajan32分别报告6.3%(1例)和9.3%(3例)。在作者所有远端部分坏死的病例中,皮瓣长度为23厘米或更长。

结论
作者建议不要立即采集超过22厘米的锁骨上皮瓣。作者建议在收获前扩张皮瓣。

锁骨上皮瓣的扩张增加了皮瓣的表面积并降低了供体部位的发病率

参考:
Supraclavicular artery perforator flap in management of post-burn neck reconstruction: clinical experience
1. Pallua N, Kunsebeck HW, Noah EM.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5 years after burn injury. Burns. 2003;29:143–152. [PubMed] [Google Scholar]
2. Chiu ES, Liu PH, Friedlander PL. Supraclavicular Artery Island Flap for Head and Neck On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Indications, Complications, and Outcomes. Plast Reconstr Surg. 2009;124:1–9. [PubMed] [Google Scholar]
3. Huang WC, Chen HC, Wei FC, Cheng MH, Schnur DP. Chimeric flap in clinical use. Clinical Plastic Surgery. 2003;30:457–467. [PubMed] [Google Scholar]
4. Ogawa R, Hyakusoku H, Iwakiri I, Akaishi S. Severe neck scar contracture reconstructed with a ninth dorsal intercostals perforator augmented “super-thin flap.” Annals of Plastic Surgery. 52;52:216–219. [PubMed] [Google Scholar]
5. Ninkovic M, Moser-Rumer A, Spanio S, Rainer C, Gurunluoglu R. Anterior neck reconstruction with pre-expanded free groin and scapular flaps.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2004;113:61–68. [PubMed] [Google Scholar]
6. Ogawa R, Hyakusoku H. Bipedicled free super-thin flap harvesting from the anterior chest.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2004;113:1299–1300. [PubMed] [Google Scholar]
7. Ogawa R, Murakami M, Vinh VQ, Hyakusoku H. Clinical and anatomical study of superficial cervical artery flaps: Retrospective study of reconstructions with 41 flaps and the feasibility of harvesting them as perforator flaps.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2006;118:95–101. [PubMed] [Google Scholar]
8. Vinh VQ, Ogawa R, Iwakiri I, Hyakusoku H, Tanuma K. Clinical and anatomical study of cervicopectoral superthin flaps.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2007;119:1464–1471. [PubMed] [Google Scholar]
9. Margulis A, Agam K, Icekson M, Dotan L, Yanko-Arzi R, Neuman R. The expanded supraclavicular flap, prefabricated with thoraco-acromial vessels, for reconstruction of postburn anterior cervical contractures.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2007;119:2072–2077. [PubMed] [Google Scholar]
10. Margulis A, Agam K, Icekson M, Dotan L, Yanko-Arzi R. The expanded supraclavicular flap, prefabricated with thoraco-acromial vessels, for reconstruction of postburn anterior cervical contractures.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2007;119:2072–2077. [PubMed] [Google Scholar]
11. Laredo OC, Valverde CA, Novo TA, Navarro SL, Márquez MM. Supraclavicular bilobed fasciocutaneous flap for postburn cervical contractures. Burns. 2007;33:770–775. [PubMed] [Google Scholar]
12. Pallua N, Wollter TP. Moving forwards: The anterior supraclavicular artery perforator (a-SAP) flap. A new pedicled or free perforator flap based on the anterior supraclavicular vessels. Journal of Plastic Reconstructive and Aesthetic Surgery. 2013;66:489–496. [PubMed] [Google Scholar]
13. Vinh VQ, Anh TV, Ogawa R, Hyakusoku H. Anatomical and clinical studies of supraclavicular flap: analysis of 103 flaps used to reconstruct neck scar contractures.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2009;123:1471–1480. [PubMed] [Google Scholar]
14. Sadu K, Monnier Ph, Pasche Ph. Supraclavicular flap in head and neck reconstruction: experience in 50 consecutive patients. European Archives Oto-Rhino-Laryngology. 2011;269:1261–1267. [PubMed] [Google Scholar]
15. Zhe Ya, Hu Ch, Yangqun Li, Yong Tang, Muxin Zhao. Pre-Expanded Cervico-Acromial Fasciocutaneous Flap Based on the Supraclavicular Artery for Resurfacing Post-Burn Neck Scar Contractures. Ann Plast Surg. 2014;73:92–98. [PubMed] [Google Scholar]
16. Pallua N, Demir E. Post burn head and neck reconstruction in children with the fasciocutaneous supraclavicular artery island flap. Ann Plast Surg. 2008;60:276–282. [PubMed] [Google Scholar]
17. Hafezi F, Naghibzadeh B, Pegahmehr M, Baduuhi N, Nouhi A. Extended vertical trapezius fasciosutaneous flap in face and neck burn reconstruction. Annals of Plastic Surgery. 2008;6:441–446. [PubMed] [Google Scholar]
18. Zovickian A. Pharyngeal fistulas: Repair and prevention using mastoid-occiput based shoulder flaps.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1957;19:355. [PubMed] [Google Scholar]
19. Aranmolate S, Attah A. Bilobed flap in the release of post burn mentosternal contracture.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1989;83:356–361. [PubMed] [Google Scholar]
20. Hyakusoku H, Gao H. The “super-thin” flap. British Journal of PlasticSurg. 1994;47:457–464. [PubMed] [Google Scholar]
21. Lee Y, Hwang K. Skin thickness of Korean adults. Surgical and Radiological Anatomy Journal. 2002;24:183–189. [PubMed] [Google Scholar]
22. Lamberty BGH, Cormack GC. Misconceptions regarding the cervicohumeral flap. British Journal of Plastic Surgery. 1983;36:220. [PubMed] [Google Scholar]
23. Pallua N, Machens HG, Rennekampff O, Becker M, Berger A. The fasciocutaneous supraclavicular artery island flap for releasing post burn mentosternal contractures. Plast Reconstr Surg. 1997;99:1878–1884. [PubMed] [Google Scholar]
24. Vinh VQ, Ogawa R, Iwakiri I, Hyakusoku H, Tanuma K. Clinical and anatomical study of cervicopectoral superthin flaps. Plast Reconstr Surg. 2007;119:1464–1471. [PubMed] [Google Scholar]
25. DiBenedetto G, Aquanati A, Balercia P, Forlini W, Bertani A. Supraclavicular island fascial flap in the treatment of progressive hemifacial atrophy. Plast and Reconstr Surg. 2008;121:247–250. [PubMed] [Google Scholar]
26. Pallua N, Demir E. Postburn head and neck reconstruction in children with the fasciocutaneous supraclavicular artery island flap. Annals of Plastic Surg. 2008;60:276–282. [PubMed] [Google Scholar]
27. Pallua N, Wollter TP. Moving forwards: The anterior supraclavicular artery perforator (a-SAP) flap. A new pedicled or free perforator flap based on the anterior supraclavicular vessels. Journal of Plast Reconstr and Aesthetic Surg. 2013;66:489–496. [PubMed] [Google Scholar]
28. Pallua N, Noah M. The tunnelled supraclavicular island flap: an optimized technique of head and neck reconstruction. Plast Reconstr Surg. 2000;105:842–851. [PubMed] [Google Scholar]
29. Laredo OC, Valverde CA, Novo TA, Navarro SL, Ma′rquez MM. Supraclavicular bilobed fasciocutaneous flap for postburn cervical contractures. Burns. 2007;33:770–775. [PubMed] [Google Scholar]
30. Uysal A, Ogawa R, Vinh Q, Mizuno H, Hyakusoku H. Vascular anatomy of the supraclavicular area revisited.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2009;123:1880–1882. [PubMed] [Google Scholar]
31. Loghmani S, Eidy M, Mohammadzadeh M, Loghmani A, Fhimeh R. The Supraclavicular Flap for Reconstruction of Post-Burn Mentosternal Contractures. Iranian Red Crescent Medical Journal. 2013;15:292–297.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Google Scholar]
32. Balakrishnan TM, Sivarajan N. Anatomical study of supraclavicular perforator artery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as sensate supraclavicular artery propeller flap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post burns scar contracture neck. India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5:3137–3141. [Google Scholar]
33. Chan RCL, Chan W. Deltopectoral Flap in the Era of Microsurgery. Surge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14;1:1–5. [Google Scholar]
34. Sadu K, Monnier Ph, Pasche Ph. Supraclavicular flap in head and neck reconstruction: experience in 50 consecutive patients. European Archives Oto-Rhino-Laryngology. 2011;269:1261–1267. [PubMed] [Google Schol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丁香叶与你快乐分享

微信公众号

管理员微信

服务时间:8:30-21:30

站长微信/QQ

← 微信/微信群

← QQ

Copyright © 2013-2024 丁香叶 Powered by dxye.com  手机版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