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雷特食管炎(包括低度异型增生)与食管腺癌风险增加相关,食管腺癌在西方的发生率正在迅速增加。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K. Nadine Phoa博士等的这一研究旨在探讨内窥镜射频消融是否可以降低肿瘤进展的发生率。他们发现,在罹患巴雷特食管炎的患者中,对异常细胞进行射频消融术(通过内窥镜施加热来摧毁异常细胞)治疗可降低这种疾病进展成癌症的风险。因此,确诊患有低度异型增生的患者可考虑给予消融治疗。该论文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JAMA在线版。 巴雷特食管炎是一种食管下端部分细胞发生异常改变的疾病,它是严重的慢性胃食管返流疾病(GERD)的一个并发症。射频消融(RFA)是治疗巴雷特食管炎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它的裨益主要呈现在有高度异型增生(可能快速进展为癌症的癌前病变)的患者中。 有关射频消融对患有巴雷特食管炎及低度异型增生(这是一种癌前期病变,它进展成癌症的速度较慢)的患者是否有效的问题是一个具有临床重要性的问题,因为有25%至40%的巴雷特食管炎患者在随访中的某个时间点会被诊断患有低度异型增生。 研究入组了136名确诊患有巴雷特食管炎及伴有低度异型增生的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组,分别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最多允许进行5次消融治疗)或内窥镜监测(对照组)。研究人员对进展成高度异型增生和食管癌的速度进行了评估。该研究是从2007年6月开始至2011年6月在欧洲的9个地点进行的;患者随访终止于2013年5月。 试验主要终点为随机化后3年内进展成高度异形增生或腺癌。次要终点为异形增生完全根除及肠化生和不良事件。 结果显示,消融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68例患者入组。消融治疗与进展成高度异型增生或癌症的绝对风险下降25%有关(1.5% vs 26.5%,后者为对照组),并与进展成癌症的绝对风险下降7.4%(1.5% vs 8.8%)有关。在消融治疗组中,大多数患者的异型增生得到了根除并得到了保持。 根据数据及安全监测委员会的推荐,该试验因为消融治疗在初级结果中所呈现的优越性及对患者是否应该继续接受试验的安全性的担心而提前结束。消融组患者治疗引起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1%。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狭窄(消融组有8例患者出现),均通过内镜扩张术治愈。 从这一多中心、对罹患巴雷特食管炎及组织学确诊的低度异型增生患者中所做的射频消融术 vs 监测的随机试验的结果来看,消融术在为期3年的随访中大大减少了进展成为高度异型增生及腺癌的比率。因此,确诊患有低度异型增生的患者可考虑给予消融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