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55岁。平卧头后仰时憋气4月余。胸部CT示上纵隔占位。患者4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咽喉部不适,平卧头后仰时发憋,伴有异物感,无吞咽困难,无胸憋、呼吸困难等其他不适。查体:气管右偏,胸骨上窝气管左侧可及质硬肿物,触摸不到肿物边缘,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 胸部CT示中上纵隔卵圆形低密度影,上缘起自颈6水平,下缘止于胸3水平,边界尚清,大小约5.9 cm×3.6 cm,CT值34 HU;食管及气管受压变形,增强扫描肿物呈中度强化,CT值69 HU,纵隔未见淋巴结肿大;诊断食管平滑肌瘤(图1、2)。 图1 胸部CT示中上纵隔卵圆形低密度影,上缘起自颈6水平,下缘止于胸3水平,边界尚清,大小约5.9 cm×3.6 cm,CT值34HU;图2增强扫描肿物呈中度强化,CT值69HU,食管及气管受压变形,纵隔未见淋巴结肿大;图3气管镜示气管中上段管腔狭窄,左侧壁明显外压改变,气管黏膜充血,未见新生物;图4 胃镜见食管上中段(距门齿16~25 cm)侧壁一隆起,表面光滑,黏膜未见破坏,胃镜通过后小片黏膜有破损,下段黏膜光滑柔软图5病理示右后上纵隔神经纤维组织来源的肿瘤HE×40 气管镜示气管中上段管腔狭窄,左侧壁明显外压改变,气管黏膜充血,未见新生物(图3)。胃镜见食管上中段(距门齿16~25 cm)侧壁一隆起,表面光滑,黏膜未见破坏,胃镜通过后小片黏膜有破损,下段黏膜光滑柔软(图4)。 入院后于2012年10月在B超引导下于胸骨上窝左侧以18号活检针穿刺活检取组织3条,长1~2 cm,直径0.1 cm,病理示右后上纵隔神经纤维组织来源的肿瘤(图5)。免疫组化:Vimentin(+),SMA(-),Desmin(-),S-100(+),CD34(-),Ki-67(2%)。 2012年11月于全麻下行食管神经鞘瘤切除术,术前放置胃管,取胸骨正中切口,切除部分胸腺组织,保护无名静脉,于颈静脉前侧气管左侧探及肿物,肿物较大无法触及上极,向颈部延长切口,分开颈前肌群,探查肿物上极达咽部,下极达主动脉弓水平,肿物表面覆盖薄层食管平滑肌组织,切开肿物表面平滑肌钝性分离肿物并完整切除。由于肿物与食管黏膜粘连紧密,导致食管黏膜一处2.0 cm×0.5cm破损,给予缝合修补。术中胃镜检查可见破损处缝合紧密,无其他破口,试水未发现食管其他破损。 充分止血,缝合食管平滑肌,右侧纵隔胸膜开放,分别于纵隔、右胸腔、颈部放置引流管,纵隔及右胸腔接闭式引流瓶,颈部引流管接引流袋。切除肿物大小约7.5 cm×5.0 cm×4.0 cm,质硬,膨胀性生长,肿物重约91 g。术后病理示肿物大小8.0 cm×6.0 cm ×4.0 cm,包膜完整,切面灰黄质韧呈编织状,中心小区钙化。结合免疫组化病变符合神经鞘瘤,部分生长活跃。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并发症,术后10天出院。术后随访半年未见局部肿瘤复发。 讨论 神经鞘瘤来自于神经鞘的雪旺细胞,生长较慢,包膜完整,多数神经鞘瘤系良性,恶性少见。临床上神经鞘瘤多见于30~40岁成人,多位于后纵隔,少数出现于前纵隔。胸部CT能显示肿瘤大小、部位以及胸壁、纵隔受侵的程度。磁共振能从三维方向显示肿瘤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有特殊价值。大多数神经鞘瘤患者无症状体检发现,可能有的症状为胸痛,大的肿瘤致呼吸道症状和食管压迫症状。 食管肿瘤多为恶性,良性病变少见,食管神经鞘瘤非常罕见,国内、外仅有个案报道。食管神经鞘瘤主要应与平滑肌瘤鉴别诊断。从肿瘤的生长位置、影像学表现很难区分二者,需要病理组织细胞学确诊。本例食管神经鞘瘤生长在食管中上段,跨越颈部和上胸部,术前CT影像诊断提示为平滑肌瘤。术前穿刺和术后肿物病理确诊为神经鞘瘤。 目前手术切除肿物是治疗食管良性肿瘤有效手段,且能取得较好的预后。本例虽然肿瘤较大,位于食管中上段,手术难度大,术中有食管黏膜破损,经过修补能保证食管完整,如果必须切除部分食管,也可以通过胃代食管进行消化道重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