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脊柱长节段后路融合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 PJK)的报道越来越多,临床研究表明,PJK的发生率可能与近端交界处的固定物种类相关,但目前尚无生物力学证据。本研究旨在比较在近端交界处应用横突钩(Transverse Process Hooks,TPH)进行固定的方法是否能较全椎弓根螺钉系统(All Pedicle Screw,APS)提供相对渐变的运动范围。 方法:选择13具幼年家猪(小于45kg)的胸椎做为研究对象,分别在脊柱后路融合手术前后进行生物力学测试。两种内固定方式的差别仅在上端交界椎体(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l,UIV)的连接方式上。所有研究对象的胸7-15椎体均以椎弓根钉棒系统进行连接,而UIV(T6)则分别应用TPH(n=7)或椎弓根螺钉(n=6)进行连接。通过线缆装置对研究对象施加4Nm的力矩,对屈伸(FE)、侧弯(LB)等方向的运动情况进行测试,对T3-10椎体的位移进行高清视频记录,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参考各运动节段椎体最大和最小旋转的相对偏差确定,刚度(K)指各研究对象所承受的最大力矩除以其运动范围(ROM)。对TPH组和APS组的差别的确定采用双尾t检验和Bonferroni事后检验(α=0.025)。 结果:屈伸运动:APS组T6-7手术前后ROM分别为3.6°(±0.61) 和0.31°(±0.13),而TPH组则为3.9°(±0.54)和0.81°(±0.41),APS组的运动范围是其对照组的9%,而TPH组的运动范围则是其对照组的21%,APS系统的屈伸运动范围仅为TPH组的39%(p<0.02)。手术前后APS组T6-7的刚度分别为2.8 Nm/deg (±0.73)和33.2 Nm/deg (±12.04),而TPH组则为2.4 Nm/deg (±0.52)和13.7 Nm/deg (±8.4),可见APS组的刚度较其对照组高12倍,而TPH组则为6倍,并且APS组的刚度高于TPH组(p<0.01)。 进一步分析的结果表明,APS组的最大位移发生在相邻最近的未固定节段,而TPH组则保持由下至上的渐变模式。侧弯方面,APS组T6-7术前和术后的ROM分别为6.5°(±0.71)和0.63°(±0.15),而TPH组为6.5°(±0.83)和1.2°(±0.74),APS组的ROM是其对照组的10%,TPH组则为19%,且APS组的侧弯范围是TPH组的52%。同样是侧弯方面,APS组的刚度在手术前后分别是1.48 Nm/deg(± 0.21)和15.4 Nm/deg(±4.3),而TPH组为1.45 Nm/deg(±0.25) 和10.4 Nm/deg(±8.7),可见APS组的刚度是其对照组的10倍,而TPH组为7倍。 讨论和结论:对于长节段脊柱后路融合手术来说,在上端交界椎体应用TPH可以较APS实现更为渐进的运动范围变化。本研究的结果说明,在上端交界椎体处应用横突钩进行连接能降低PJK的发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