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关节螺钉目前认为是治疗骶髂关节不稳定的标准技术,开放大切口手术对局部创伤严重,而经皮骶髂螺钉置入技术可有效减少局部软组织损伤和术后创面感染,但同时也存在一个较为严重的医源性并发症即邻近骶髂关节部位的血管神经损伤。有研究报道,骶髂螺钉方向置入偏离5°,螺钉即可穿出骨皮质,造成邻近重要的血管神经结构损伤。因此如何在减少软组织创伤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确保置钉准确成为临床学者关注的课题。近期来自台湾的学者将CT和计算机导向技术进行结合,并将之应用于皮骶髂关节螺钉置入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研究者将该手术技术应用于13例因骨盆骨折而出现骨盆后环(骶髂关节部位)不稳定的患者(12例侧方压缩,1例垂直剪切,表1),评估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射线暴露,置钉精确度等指标。 表1:患者人口统计学数据 手术技术: 40排扫描CT准备(图2),全麻,患者仰卧位,通过牵引对骶髂关节进行复位,将Reference tray(图1)固定在髂前上棘上,放置瞄准器,扫描,进行CT的三维重建,确定准确的进针点(图3A-D),切皮后按照既定方向置入引导针(图3E-H),而后置入螺钉,具体长度可通过轴位CT片进行测量(图3E)。置钉完成后进行即时CT扫描,确定置钉位置(图4A-D)。 结果: 导向器下置入螺钉时间为10-45min,该技术学习曲线较快,第5例患者手术时间缩短一半,第10例患者手术时间缩短为1/3,显著少于开放手术(图5);导向过程中,射线暴露为23.5-28.1mGy;复查螺钉位置,射线暴露22.5-26.8 mGy(表1);和常规C臂机组比较,CT导向组射线暴露较高(表2);术后CT复查螺钉位置,无1例患者螺钉出现置钉偏移等,术后无患者出现神经或血管损伤症状。 表2:射线暴露比较 研究者认为:尽管CT联合置钉导向系统辅助经皮骶髂关节螺钉置入时辐射暴露较高,但考虑到该技术具有手术时间较短,准确率较高,技术难度较低,术后并发症较少的优点,其花费收益比仍处于较好水平,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Intraoper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with integrated navigation in percutaneous iliosacral screw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