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Martin Kirschner首次将斯氏针改良为克氏针,在此后的20年间Martin Kirschner又进行了很多改进才制造出最终的产品。自此,克氏针开始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在骨科手术中,主要用于足、手、膝、踝等部位,以及肘部的张力带和各种关节面骨折块的辅助复位固定等。 虽然克氏针为骨折复位固定提供了很多方便,但也存在不少并发症。主要包括两方面:克氏针尖锐的尾端突起激惹周围的软组织;克氏针移位。 最近美国华盛顿大学的Kramer教授介绍了一种新的手术方法,通过7个步骤将克氏针尾端折弯180°,不仅避免了尾端突起,还可有效防止克氏针移位。 手术方法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克氏针需要埋入骨质的情况,如张力带以及永久性的骨折固定等。此外,该技术用于克氏针临时固定时,拔除也会更方便。 该技术通过7个步骤可巧妙地将克氏针折弯180°,所需的工具如图1所示,通常应用0.045、0.054、0.062英寸的克氏针,当然,克氏针的直径主要取决于手术时的具体情况。 手术操作的关键步骤如下: 1、第一步将克氏针从最终的深度退出5mm,这样可以防止克氏针过深,穿透对侧皮质,待克氏针尾端折弯以后再敲入骨质。 2、用持针器紧贴骨面夹持克氏针(图2A),然后用7号不锈钢吸引器头套住整根克氏针(图2B)。持针器夹紧克氏针,通过吸引器头在与持针器垂直的方向上折弯克氏针,使克氏针成90°角(图2C)。 3、将吸引器头和持针器向克氏针尾侧滑动,在距离折弯处5mm的位置夹紧持针器(图3),通过吸引器头向相反方向折弯克氏针,约折回120°(图3) 4、持针器夹持初次夹持的位置,紧贴骨面(图4A)。将吸引器头插到第二折弯处,将第二次的折弯作为杠杆,继续向第一折弯的方向加大折弯角度(图4B),使第一个弯变成170°。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骨质的阻挡,直接通过第一次折弯无法达到170°的弯度,因此第二次折弯是必不可少的。 5、在距离第一个折弯点约5mm处钳夹剪断克氏针(图5)。 6、用持针器加大克氏针的弯度,使其成180°角(图6)。 7、将折弯的克氏针尾端敲入骨质。这样尖锐的克氏针尾端嵌入骨质以后,平滑的钩状部位与骨面齐平(图7B)。 临床病例 为了验证以上方法的有效性,作者对一组跟骨骨折的患者进行了随访。前瞻性地收集了2008年一整年中所有移位的跟骨骨折,共56例(51位患者),其中11例没有采用克氏针固定,19例随访不足一年。余下共25例(24位患者)骨折共用了86根克氏针,全部采用上述方法折弯尾端。术后至终末随访平均2.26年(12-46个月)。X线片显示无一例出现克氏针移位,也没有发生克氏针相关的疼痛。10例患者由于钢板等原因需要拆除内固定物,这些患者共有40根克氏针均顺利拆除无任何并发症。 作者的结论认为,通过这一方法处理克氏针尾端,极少出现克氏针移位以及尾端突出导致的软组织激惹。因此,应用该方法后,克氏针固定骨折很少出现固定丢失,可以满足术后早期活动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