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成人特发性的脊柱侧凸畸形患者,使用椎弓根螺钉技术进行后路脊柱固定+椎体间融合已经开始被脊柱外科医生广泛接受,相较传统的harrigton钉棒撑开器等矫形技术,其优点明显:固定效果确切,矫正后的角度丢失减少,手术节段明显减少。但其应用仍存在一个较为明显的问题:通过椎弓根置入螺钉时出现螺钉穿透椎弓根内侧壁,进入椎管,损伤脊髓及神经根等,尽管目前已经有较先进的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辅助下的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详情请点击这里!)、器械辅助下的椎弓根置钉术(详情点击这里!)、术中脊髓神经功能监测等辅助脊柱外科医生手术时置钉,但椎弓根螺钉穿透骨壁进入椎管仍不可避免,特别是对初级脊柱外科医生而言,误入椎管可能性更大。目前文献报道椎弓根螺钉误入椎管内而出现神经功能症状的发生率较低,但并不能因此放松对该手术并发症的警惕。来自加拿大的学者Thiong近期在spine上发表的文章中对椎弓根螺钉误入椎管内的神经功能预后和处置进行了相关研究报道,现编译如下,供广大骨科医生参考。 文章报道共9例椎弓根螺钉误入椎管内病例,所有均为AIS(成人特发型脊柱侧凸)患者,相关人口学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2例男性,7例女性,平均Cobb角60度,平均年龄15岁,术后平均随访时间5.0年(2.2年-8.9年),术前所有患者神经功能正常。 表1:9例患者的人口统计学数据 椎弓根螺钉完全误入椎管内的定义为:椎管内侵入距离大于椎弓根螺钉直径,即椎弓根螺钉完全在椎管内。通过术后CT扫描图像定义椎管内侵入比例判断椎管受影响程度,其计算方法图1所示。0%代表椎弓根螺钉在同侧椎弓根内,100%代表椎弓根螺钉在对称椎弓根内。 评价指标包括:出现完全椎管内置钉的节段,术后患者即时的神经功能情况,术后长期随访过程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是否接受二次手术等。 研究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功能预后情况总结如表2所示。 表2:置钉时出现完全椎管内置钉的节段,术后早期及随访后的神经功能情况。 病例3及病例4,术后早期出现体位性头痛,而在取出椎管内螺钉后症状缓解。病例3患者术中情况正常,术后第6天出现直立型低血压,平卧休息1周后无明显缓解,但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正常。术后CT检查提示L3椎弓根螺钉置入椎管内,术后15天时再次手术,切除椎板后直视下去除螺钉,患者症状缓解。术后4年患者因腰背部持续疼痛而行手术取出内固定装置,其后随访过程中患者无明显不适。 其余5例患者术后早期无明显症状。 病例7及病例8患者术后未出现神经症状,但因存在手术部位感染而取出了内固定装置。 据上述病例,研究者认为椎弓根螺钉完全误入椎管内可能出现的三类并发症:1.极早期,术中唤醒或术后即刻出现的神经功能障碍,如肌力减退,皮肤感觉麻木等;2.术后早期,1-2周内,因硬脊膜撕裂出现脑脊液漏而出现的体位性低血压;3.和手术相距时间较长的相关远期并发症,如螺钉松动造成的神经压迫等。 据此研究者总结:即使椎弓根螺钉侵占椎管内面积超过50%以上患者的神经功能仍可正常,因而患者神经功能情况不能作为判定螺钉是否误入椎管内的依据;脊柱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正常,但较长时间后出现神经功能的进行性障碍时需要警惕螺钉误入椎管内的可能性;任何时候发现椎弓根螺钉误入椎管内,均推荐对螺钉进行重新置换,因即使患者目前短期内不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远期螺钉松动后也有可能出现神经激惹症状;早期或远期进行椎管内螺钉取出并不会出现较大的后遗症。 Neurological outcome and management of pedicle screws misplaced totally within the spinal can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