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外伤在现阶段已经越来越多见,手术清创仍是治疗开放性骨折的主要方法之一,而抗生素是重要的辅助方法。高能量所造成的大面积创伤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感染的几率极大,因此,规范,合理的使用抗生素成为降低感染率的重要手段。 现阶段,国内骨科临床医生对抗生素的使用仍存在较多的不足,尽管卫生部就中国的抗生素使用下发了统一的指南,但临床上抗生素滥用,超规格使用现象仍不少见。 国际上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出版过多个版本的开放性骨折抗生素应用指南(如Study reviewon antibiotic prophylaxis in open fractures, http://links.lww.com/TA/A459),但其在指导临床时间中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真实。Lauren Rodriguez等人就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开放性骨折抗生素治疗指南能否有效降低创面部位感染率进行了相关研究,相关结论发表在J Trauma Acute Care Surg上。 作者参照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Guidelines指南标准,将开放性外伤按照Gustilo开放骨折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表1),不同程度的开放性外伤采用不同的抗生素策略,使用不同种类和剂量的抗生素(表2)。 表1:Gustilo开放骨折分级 表2:依据创面开放程度不同,选择不同的抗生素
共174例股骨及胫骨开放性骨折纳入研究,其中101例为未参考指南使用抗生素治疗的病例,73例为参考指南使用抗生素的病例,比较两组的感染率等指标。 结果发现,参照抗生素使用指南,据患者的开放性伤口开放程度选择抗生素,降低氨基糖苷类和糖肽类抗生素使用次数和剂量,而更改为较低级别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后,并不显著增高患者的创面内细菌感染率,同时也不改变创面内细菌的种类分布。 作者认为,参照抗生素指南合理选择使用的抗生素可以从很大程度上避免抗生素使用乱象,同时不降低创面细菌感染的根治能力。 文献原文: 合理使用抗生素可降低开放性骨折的感染风险 |